青春足跡印漁村,實踐情懷系鄉野 ——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赴寧弘德”實踐團隊第五日實踐活動紀實
發布時間:2025-07-24 閱讀:
7月15日訊(通訊員 陳凱鋒 朱永祺)
《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一文中提到,“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為深入學習“閩東精神”內涵,7月15日,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赴寧弘德”實踐團隊在輔導員安一卓、劉鑫的帶領下深入福安市下岐村與寧海村,開展以“感知鄉村脈動,賦能振興發展”為主題的實地調研活動,通過傾聽歷史回響、對話發展現狀、探尋產業前沿,深刻體悟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聆聽“上岸”故事,感知時代變遷烙印
團隊首站抵達承載著厚重漁民記憶的下岐村。下白石鎮下岐村黨支部書記陳凌帶領師生參觀了連家船民上岸主題展館。陳凌書記的深情講述了下岐村從昔日以船為家到陸上安居樂業的轉型歷程。一段段飽含艱辛與希望的往事,成為解讀時代發展深刻印記的鮮活教材。
之后,全體師生共同觀看了《我在岸上奔小康》下岐村紀錄片,影片以生動的語言和真實的鏡頭,展現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扶持下連家船民的生活變化。同時,影片中提到的大學生返鄉創業,引發作為大學生黨員們的深思。觀看結束后,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機械化2302班張明博表示:“下岐村的發展速度和村民生活的巨變讓我感到震驚,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所做出的貢獻。同時,作為一名農業院校的大學生,我也希望用我的專業知識,解決更多的‘三農’問題,為實現鄉村振興做出自己的努力。”
共話鄉村發展,校地攜手育未來
隨后,團隊與下岐村村干部圍繞村莊發展軌跡展開了深入交流。陳凌書記細數了村莊從基礎設施薄弱邁向產業逐步興起的蛻變之路,并坦誠剖析了當前鄉村振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雙方聚焦下一代教育問題達成高度共識,一致認為優質教育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所在,亟待持續投入資源、搭建成長平臺。交流中,安一卓老師表達了通過大學生視角傳播下岐奮斗故事、匯聚社會關注力量的期望,并正式提出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設想,旨在推動校地長期深度合作。隨著莊嚴的授牌儀式舉行,這份助力鄉村發展的合作紐帶與共同期許被鄭重定格。
探訪藍色牧場,專業賦能啟新思
午后,團隊轉赴寧海村現代化魚排養殖基地。面對海面上星羅棋布的養殖網箱,成員們在漁民引導下乘游艇登上魚排,深入了解夏季水溫調控、漁場規格標準、養殖成本構成及銷售渠道等產業關鍵環節。安一卓老師適時引導成員:“想想我們的知識如何為漁場升級注入動能?”這一提問激發了熱烈討論,促使大家對“專業所學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
此次調研不僅深化了高校學子對國情鄉情的認知,更以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為契機,為校地協同推進鄉村振興搭建了長效平臺。下岐村的滄桑巨變、寧海漁場的蓬勃生機,連同海風中的奮斗故事,共同構成了一部立體的鄉村振興實踐教科書。團隊成員帶著豐盈的見聞與沉甸的思考踏上歸程,期待將所學所長熔鑄于這片熱土的未來發展,為繪就鄉村更加壯美的明天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作者:陳凱鋒 朱永祺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