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踐履閩東地,薪火傳承振興篇 ——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赴寧弘德”實踐團隊第七日實踐活動紀實
發布時間:2025-07-24 閱讀:
7月17日訊(通訊員 金陳局 楊宏磊 )
壽寧縣下黨村,地處大山深處,曾經交通閉塞、貧困落后。伴隨著“三進下黨”的關懷,當地發展迎來了希望與動力。7月17日,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赴寧弘德”實踐團隊深入壽寧縣下黨村,沿著“黨群連心路”,探索當地脫貧攻堅的動人實踐,體悟“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為民情懷。
連心路上銘初心,下黨蝶變證深情
實踐團隊在工作人員劉杰輝的帶領下走進了“難忘下黨”主題館。館內斑駁的煤油燈、破舊的農具,默默講述著從“五無鄉鎮”到幸福家園的奮斗史詩。劉杰輝講到:“‘五無’就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像樣校舍,曾經的下黨村就是這樣一個‘五無’村落。”他的話語如涓流浸潤心田,將下黨如何從“無路、無水、無電、無財、無校舍”的困頓深淵,一步步蛻變為今日路暢水通、燈火可親的景象的歷程鋪展眼前。
從主題館出來后,隊員們行走在象征黨群深情的“黨群連心路”上,隊員們仿佛穿越時光長廊。當年黨員干部帶頭掄錘鑿石、四處尋項目的往事,將“滴水穿石”精神深深刻入隊員心間。沿路走到鸞峰橋旁,隊員們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
隨后,團隊走進了下黨紅茶館里,午后紅茶館飄香,下黨村婦女主任王明桃向隊員們介紹了當地茶葉品牌“下黨紅”。在談及她對下黨村發展的感受時,她提到:“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言語樸實,卻折射出發展賦予普通生活的嶄新光芒。
足跡丈量山海情,七日凝練家國志
七日光陰流轉,“赴寧弘德”團隊的足跡如星火遍撒閩東熱土。團隊追尋紅色印記,在閩東革命紀念館的肅穆中沉思;錄制微黨課,重溫入黨誓詞,革命精神在血脈中澎湃傳承。隊員們體驗民族文化,在福安畬族文化中心,古老銀飾訴說智慧,斑斕彩帶舞動生機,云直播鏡頭讓民族團結的蓬勃活力跨越地域界限。團隊深入教育交流,與福安一中黨員教師共話育人初心,重溫鏗鏘誓言;向莘莘學子宣講華農魅力,播撒求知火種。
團隊更將目光投向廣袤鄉野。鄉村振興調研步履不停:桃花溪村、赤溪村、下岐村、下黨村,每一處都記錄著山鄉巨變與產業脈動。隊員們走訪茶農,對話漁民,切身感受泥土芬芳與產業活力;兩場精心策劃的助農直播,為鄉村特色產品架起云橋。產業發展考察同樣深入:寧海村現代魚排隨波起伏,磻溪鎮生態茶園綠意盎然,青拓集團車間內科技光芒閃耀,不同領域的創新模式為青年學子打開產業認知的新窗。
青春聚力鄉村興,知行合一譜華章
這場跨越山海的實踐,是“讀萬卷書”后的“行萬里路”,更是青春與家國的深情相擁。隊員們將課堂所學與實踐相結合,革命精神的滾燙、民族團結的蓬勃、鄉村振興的脈動、產業發展的前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觸可感的現實圖景。
當夕陽為下黨村的青翠山巒鍍上金輝,七日實踐終至尾聲。這群年輕的身影,已將“弱鳥先飛”的志氣與“滴水穿石”的執著內化于心。未來,團隊成員將繼續以腳步丈量山河,以智慧激活鄉土,以擔當肩負未來,讓青春之光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途上持續閃耀,照亮需要被點亮的角落。
作者:金陳局 楊宏磊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