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外灘的百年風云之地,黃浦江的潮水依舊奔涌,而歷史的回聲從未遠去。19世紀的洋務運動,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印記——從輪船招商局的“師夷長技”,到海關大樓的西洋鐘聲,一場地主階級主導的“自強求富”實驗,最終在時代的浪潮中歸于沉寂。
7月17日,“器變維艱,思辯明章”實踐隊與“回望歷史,工賦新章”實踐隊沿著歷史的軌跡,走進外灘的洋務遺存。隊員們在輪船招商總局舊址觸摸近代工業的萌芽,于江海關大樓前思索“中體西用”的局限,站在陳毅廣場回望革命洪流,最終在人民英雄紀念塔下叩問——這場“似改非改”的改良運動,究竟給中國留下了什么?在黃浦江的潮聲中,隊員們回望歷史,思辯明章,重新審視洋務運動的成敗得失。
輪船招商總局舊址
輪船招商總局舊址,雖歷經百年滄桑,卻仍透著一股沉穩的近代工業氣息。實踐隊員們仰頭望去,門楣上"輪船招商總局"六個楷體大字雖經歲月洗禮,仍清晰可辨。
1872年,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在此創立招商局,試圖以“官督商辦”的模式,用商業力量對抗西方航運壟斷。這棟建筑,正是那段“師夷長技以自強”歷史的見證——它既是洋務運動從軍事轉向經濟的標志,也是晚清“求富”理想的實體象征。

輪船招商總局大樓見證了中國從被動開放到主動求變的艱難歷程。在這里,隊員們不僅看到了洋務運動的雄心與局限,更看到了近代中國在傳統與變革之間的掙扎與探索。
江海關大樓
實踐隊成員們來到江海關大樓前,仰望著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龐然大物。高聳的鐘樓直插云霄,巨大的羅馬數字鐘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科林斯立柱支撐的門廊彰顯著威嚴。隊員們注意到,在正門兩側的墻面上,還保留著當年英國建筑師設計的"海關徽記"——這個融合了船舵、錨鏈和地球儀的圖案,無聲地訴說著海關與海洋、貿易的緊密聯系。

上海開埠后,清政府于1846年設立江海北關,最初位于老城廂,是一座中國傳統衙門式建筑。1857年,因業務擴展,江海北關遷至外灘。1893年海關大樓重建,新樓為英國文藝復興風格,頂部設有鐘樓,是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筑之一,海關大鐘是亞洲第一大鐘。

盡管洋務派想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但上海海關實際上被英美法三國領事館參與的稅務委員會控制了將近半個世紀。在這棟建筑里,隊員們仿佛看到了清政府在西方鐘聲里的主權掙扎。它與不遠處的輪船招商總局舊址遙相呼應,共同訴說著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在"自強"與"主權"之間的艱難求索。它提醒著每一位中國人民:真正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筑和先進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獨立自主的發展權。
陳毅廣場
陳毅廣場矗立在外灘核心地帶。這里既是紀念陳毅市長的精神地標,更是串聯洋務運動工業探索、建黨初期革命實踐與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時空樞紐。陳毅塑像面向黃浦江的姿態,藏著對這段歷史的呼應與超越。1949年上海解放后,陳毅市長提出保護民族工業、穩定工人生活,在江南造船廠等洋務遺產基礎上,推動建立公有制工業體系。這種實踐既回應了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的未竟之志,更以“人民至上”的底色實現了超越。

隊員們瞻仰著陳毅同志的雕像,心中充滿了敬佩,并深刻認識到:真正推動城市轉型的,從來不是建筑的迭代,而是從“求富”到“為民”的精神躍遷。
人民英雄紀念塔
人民英雄紀念塔建成于1993年,是為了緬懷自1840年以來為解放上海而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紀念性建筑。紀念塔如同三支巨筆,以"永垂不朽"的莊嚴姿態,在天地間書寫著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壯麗史詩。

沿著螺旋下降的樓梯走向紀念塔展示廳,隊員們不禁思考:洋務運動的先驅們或許未曾想到,他們"師夷長技"的嘗試,最終會匯入人民革命的洪流。展示廳里,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記錄著上海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的艱辛歷程,讓實踐隊成員們清晰地看到:正是洋務運動"器物革新"的局限,促使后來的仁人志士轉向更深層的制度變革。

這座紀念塔不僅是對先烈的緬懷,更像一座歷史的坐標,標記著中國從技術改良到社會革命的思想軌跡。洋務運動未能實現的強國夢想,最終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當年李鴻章等人"自強求富"的未竟事業,在今天才真正結出碩果。
銘記·思考·前行
這一天的行程,不僅是對洋務運動"似改非改"的追問,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關于變革的勇氣,關于覺醒的代價,也關于理想的光芒。
外灘的風依舊吹拂,黃浦江的潮水永不停歇。回望這段歷史,實踐隊成員們更加明白:真正的進步從來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在認清自身局限后,依然敢于突破的堅定。洋務運動已成往事,但它留下的思考,仍在今天的改革浪潮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