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科普+思政” 暑期實踐團隊 “科普紅潮涌,凝心筑夢行”,走進江蘇省徐州市房村鎮房村黨群中心,開展了一場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宣講活動。此次活動以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為核心,深耕徐州歷史文化底蘊,通過生活常識普及、科技原理講解與前沿科技展示,借助互動體驗、實操演示、專題講解等形式,讓村民在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觸摸科技發展的脈搏。剛步入房村鎮房村黨群中心,村民們便被實踐隊員的熱情與活動現場的熱烈氛圍所感染。

隊員們引導村民有序入座后,迅速完成宣講前的最后準備工作。隨著活動正式啟動,團隊成員丁政以主講人的身份,帶領大家開啟了一場串聯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的 “探索之旅”。“徐州有著 6000 余年文明史,從楚漢爭霸的彭城之戰到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淮海戰役,這座城市的地理戰略價值貫穿古今;作為‘九朝帝王徐州籍’的文化勝地,這里更是人才輩出。” 丁政用通俗的語言搭配生動的肢體動作,將原本略顯枯燥的歷史講得鮮活立體,村民們聽得專注入神。在歷史脈絡講解之后,丁政把目光投向傳統文化,以 “龍抬頭” 民俗為切入點,結合 PPT 圖文展開系統解讀。從祭祀祈福的傳統儀軌,到舞龍表演里的集體協作智慧,再到民俗背后 “天人合一” 的生態哲學,都被一一呈現。他特別強調,這類民俗是維系鄉村情感的重要紐帶,村民們在熟悉的文化場景中,既能重溫傳統魅力,又能從協作表演中感悟奮勇向前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恰與紅色文化中 “眾志成城” 的理念相呼應。“民俗里藏著大家對生活的期待,” 丁政說,儀式中的祈福許愿,其實是對未來的積極向往,能讓村民增強生活信心與歸屬感。在講解淮海戰役歷史時,團隊準備的圖文資料成了現場焦點。孫梓瑜打開平板,調出 PPT 里的戰場示意圖與歷史照片,手指滑動間,她先指向一張泛黃的老地圖:“大家看這里,是當年碾莊戰斗的關鍵陣地。” 隨后切換到標注著戰壕走向、武器擺放位置的示意圖,又展示了記錄戰斗場景的歷史照片,“從這些圖里能清楚看到士兵的沖鋒路線,當時戰士們就是從這里奮勇向前的。” 她邊指點邊講解,一張張圖片配合生動的描述,讓村民仿佛身臨其境般重溫了當年的歷史。隨后,丁政又介紹了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康復、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從戰場復原的 “回望” 到科技惠民的 “前瞻”,讓村民感受到科技不僅有精度,更有溫度。“這種溫度和‘為人民服務’的紅色理念是相通的。” 他的話讓不少村民對科技創新產生了濃厚興趣。活動中設置的互動問答與采訪環節,進一步點燃了現場氣氛。“知道‘龍抬頭’為什么在二月二嗎?”“3D 技術還能用到生活里哪些地方?” 面對這些問題,村民們踴躍舉手作答,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學習熱情被不斷激發。活動尾聲,隊員們梳理了當天內容,鼓勵村民多了解文化與科技知識。“鄉村是文化傳承的根,也是科技落地的土壤。” 隊員們說,“文化 + 科技 + 鄉村” 的融合,未來大有可為, 既要從徐州民俗里挖科學智慧,也要把實用科技引進鄉村,讓科普真正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注入雙重動力。這場實踐活動,以 “接地氣” 的方式架起了文化與科技的橋梁。正如隊員們所說,他們希望用實際行動讓紅色文化更鮮活,讓科學知識更易懂,在鄉村土地上播下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種子。(注:文中圖片為實踐團隊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