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運河水脈連心脈,千籽同根一家親——“石榴花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常州武進區雪堰鎮城西回民村,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暑期實踐研學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發展現狀,探尋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融合之道。
城西回民村是蘇南地區唯一的回、漢民族聚居村,回民遷居歷史可追溯至700多年前。多年來,村子在民族團結與鄉村建設方面成果斐然,先后榮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生態村”“中國宜居美麗村莊”等諸多榮譽稱號。2024年,該村還成功創建省級“紅石榴家園”。
實踐團首站探訪城西民族村史館,館內史料與實物系統呈現了村莊的歷史變遷:從早年回民遷徙定居,到與漢族鄉親攜手開墾山田、共護家園,一個個鮮活故事勾勒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的生活圖景。成員們認真聆聽講解,不時在老照片與民俗展品前駐足,深刻體會到“民族團結是發展的根與魂”——正是這份同心協力,為城西回民村的鄉村振興筑牢了精神基石。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村史館
離開村史館,實踐團來到土播營數字農旅園,負責人徐田詳解了“互聯網+農文旅”的振興路徑。這座占地35畝、被水系環繞的園區,以土撥鼠IP為核心,構建起“數字電商+技術培訓+場景改造”的產業生態:800畝荒山散養的生態雞、桃園里的前置直播間、土撥鼠土灶烹制的特色雞煲,通過直播引流走向全國;針對從事農產品和鄉村旅游從業者的電商培訓,讓水蜜桃、翠冠梨等農產品搭上“數字快車”;溪水邊的DIY船競賽等互動場景,更讓鄉村成為“可體驗、可傳播”的網紅地。
圖為團隊成員在土播營數字農旅園合影
圖為團隊成員訪談徐田
“農旅園優先雇傭本村村民,光桃子采摘季就帶動多家多戶增收。”徐田的介紹讓成員們看到:數字技術不僅賦能產業,更讓民族團結有了堅實的經濟支撐——回漢村民在直播間搭檔帶貨、在果園共同勞作,增收路上的互助協作,讓民族情誼在實干中愈發深厚。
實踐團最后來到村里的果園,正值桃梨豐收,回漢村民們挎著果籃穿梭林間,采摘、分揀、裝箱一氣呵成,笑語聲里滿是豐收的喜悅。“以前桃子熟了愁銷路,現在靠直播訂單排到月底,收入比往年翻了番!”城西回民村村民的話,道出了產業升級帶來的實惠。
圖為團隊成員走進梨園
從村史館里的歷史記憶,到農旅園的創新實踐,再到田間地頭的豐收場景,“石榴花開”實踐團深刻感受到:城西回民村的振興密碼,正是將民族團結的“軟實力”與產業創新的“硬支撐”緊密結合。正如實踐團成員所言:“這里的每一顆果實、每一次直播、每一張笑臉,都在講述各民族攜手共進的故事,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民族團結樣本’。”
圖為團隊成員合影
此次城西回民村調研之行,“石榴花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民族團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而鄉村振興又為民族團結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數字農旅等創新模式,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還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邁向美好的未來。今后,“石榴花開”實踐團將繼續關注民族地區的發展,為民族團結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