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青春力量推動閩臺兩地在文化、情感等層面的深度聯結。今年暑假,福建商學院海外教育學院組織學生前往龍巖漳平,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小隊首站抵達有著“閩西紅色小井岡”之稱的龍車革命歷史紀念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參觀了實物展覽和場景還原,那些土地革命時期到解放時刻的崢嶸歲月,從課本中的文字描述變為了眼前的具象畫面。實踐小隊隊員們認為——龍車革命歷史紀念館需深挖兩岸共同革命記憶,助力“紅色+鄉村振興”融合,強化兩岸文化共鳴,塑造特色紅色品牌。接著,隊員們來到龍車革命烈士紀念碑前,他們在此重溫入黨誓詞,深切感悟到前輩們守護的革命“火種”。隨后,隊員們走進永福鎮龍車村的崇德堂,結合閩臺客家族群的遷徙脈絡,深刻體悟到兩岸共同的紅色基因。
接著,實踐小隊來到了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漳平實踐館。這里仿佛是兩岸合作的“成就展”,臺灣的茶葉、花卉技術在此落地生根,臺青們的創業故事更是令人熱血沸騰,充分展現了兩岸融合發展的豐碩成果。此外,隊員們還以永福端午民俗為主題,制作了小人國視頻,生動呈現當地特色民俗風貌。
隨后,隊員們踏入“中國最美櫻花勝地”——臺品櫻花園。通過了解茶產業與多領域的融合發展,隊員們深入探索了“茶旅融合”模式在鄉村振興中的實際應用與成效。他們圍繞臺品櫻花園制作了相應的IP短視頻及3條宣傳視頻,展現景區魅力。之后,大家來到茶文化交流中心,聆聽了李志鴻董事長的深情演講,深刻感悟到漳平茶文化與臺灣茶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歷程。
實踐小隊還走進了西山花卉中心,這座“植物王國”里,數百種花卉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景觀。隊員們認真辨識花卉品種、仔細計數花瓣,對“中國杜鵑花之鄉”的極高觀賞價值贊嘆不已。在西山民俗館中,陳列的農具、婚俗器物等,與臺灣客家聚落保存的古物形制一致,成為了兩岸文化認同的實體見證,讓隊員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兩岸文化的深厚淵源。
接著,實踐小隊來到蘭田村電商園,學習“黨支部+合作社+農戶+電商”的產業模式,探尋電商產業園助力產業升級的新路徑。隊員們提出,蘭田村電商園應完善產業園功能,增設電商直播培訓課程,推動產業規模化、品牌化,提升村民收益。在尚順農場,隊員們參觀了臺商陳宏安團隊的生產流程,沉浸式體驗茶文化,他們以櫻花為“靈感繆斯”,設計了專屬IP形象。
在漳平博物館,實踐小隊感悟到了兩岸融合的“時光密碼”。奇和垌遺址的同款石器陶器,印證了閩臺史前文化同源。隊員們在這里學習兩岸共有的革命記憶與建設歷程,深切體會到兩岸血脈相連的深厚情緣。實踐小隊認為,漳平博物館可以通過加強兩岸文物聯合展覽,同步推進線上展示傳播,打造閩臺文化交流窗口。
走進農民漆畫院與農民畫院,實踐隊員們被眼前兩岸文化交融的生動景象所驚嘆。他們學習了以茶山、農耕等元素為載體的地方文化藝術形式,感受到了兩岸文化在藝術創作中的巧妙融合。實踐小隊建議,農民漆畫院和農民畫院要擴大兩岸藝術交流,加強人才共育,拓展漆畫文創產品品類。
最后,隊員們來到瑞都萱草花基地,了解臺商引種培育的萱草花海及“種植+加工+旅游”模式,進一步理解了兩岸農業合作的創新成果。此外,實踐小隊提出,瑞都萱草花基地需擴大兩岸萱草文化節影響力,強化技術協同與農戶帶動。
在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中,實踐隊員們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文化體驗等多種形式,接觸到了大量關于兩岸歷史淵源、民俗傳承、經濟互動的鮮活案例與一手資料。在與臺灣同胞的深度對話中,他們更是直觀感受到了兩岸同胞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學子們紛紛表示,將把此次實踐所得轉化為學習與生活的動力,積極探尋兩岸文化根脈,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及文化傳承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