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華中農業大學烽火傳承實踐隊赴遼寧沈陽遼寧大學社區,投入“敲門暖心”活動中,將組織的關懷與年輕一代的敬意,送到為黨和國家奉獻一生的老黨員心坎上。

圖1 支部書記為華中農大志愿者做實踐前指導 王藝然 攝
在遼大社區略顯斑駁的居民樓里,實踐隊員們帶著日用品與真摯問候,敲響了老黨員們的家門。一聲聲“爺爺好”、“奶奶好”,讓這些曾為共和國建設默默奉獻的老黨員們臉上綻開了溫暖的笑容。在一戶老黨員家中,隊員們圍坐在老人身邊,傾聽他講述社區建設初期的艱辛,隊員們認真記錄下他如今生活上遇到的種種不便,從樓梯扶手松動到醫療報銷流程繁瑣,每一個細節都凝聚成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清單。
“看到爺爺撫摸黨徽時眼里的光,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融入骨血的信仰。”實踐隊員邱梓萌在幫一位老黨員整理家務時感慨道。實踐隊長袁菁在活動總結中說:“這不是單向的慰問,而是雙向的滋養。我們帶去組織的惦記,帶回的是沉甸甸的初心故事和亟待解決的實際困難清單。”

圖2 實踐隊員正在為老黨員分發黨刊 王藝然 攝
社區黨委支部書記李婕溪全程參與了活動,她動情地表示:“社會實踐不是走過場。年輕人要蹲得下身子,聽得進訴求,不僅要溫暖老同志的心,更要精準摸清社區服務的‘盲點’,為我們后續建立長效幫扶機制提供了關鍵依據。”
據悉,烽火傳承實踐隊在本次“敲門暖心”行動中,深入走訪了社區5戶老黨員和困難黨員家庭,收集整理生活需求10余項。他們帶回的不僅是感人至深的紅色記憶,更是一份份亟待落實的“民生微實事”清單。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當青春與銀發在叩門聲中相遇,紅色血脈在代際間汩汩流淌。華中農大學子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傾聽訴求,在服務與傳承中,讓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讓為民初心歷久彌新。

圖3 華中農大學子赴遼大社區進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