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脈絡與時代價值,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多彩向陽服務隊于7月12日前往漢劇博物館開展“漢劇古韻,薪火傳承”主題觀展學習與專題調研活動。
科技賦能,展現漢劇獨特魅力。在漢劇博物館,展館工作人員結合詳實的史料文獻與實物展品,向成員系統介紹了漢劇的起源脈絡、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以及漢劇在長江流域戲曲文化版圖中的重要地位和藝術價值?萍颊箯d內,團隊成員通過VR交互設備與全息投影技術,沉浸式體驗漢劇經典劇目的舞臺、身段與唱腔,感受了傳統戲曲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全新藝術魅力。他們表示,此次歷史文化與未來科技相互交融的親身體驗,讓漢劇文化更加立體,加深了對其藝術形態與文化內涵的理解。

團隊成員體驗VR設備 鄭子悅攝
戲曲神韻,明晰傳承深層意蘊。在表演廳,團隊成員共同觀看《回首共敘詩中月》的漢劇表演。演員們以精湛的唱腔、靈活的身段與傳神的演繹,以杜甫與楊氏的夫妻情與大背景下的家國情懷為主題,將漢劇特有的藝術韻味與文化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生動詮釋了劇目中蘊含的歷史故事與人文精神。成員們經思索體悟,深刻領悟到,漢劇并非文獻中的抽象符號,演員的舞臺呈現讓古老故事與當下產生精神共鳴,既承載著民族審美基因,又傳遞跨越時代的人文價值,深化了對漢劇活態傳承價值的認知。
漢劇新章,攜手共拓傳承新程。表演結束后,團隊成員與主演圍繞漢劇活態傳承與青年傳播展開深度訪談。雙方先是聚焦漢劇當下的傳統劇目留存情況、技藝傳承脈絡及受眾群體構成等實際狀況,剖析其在當代社會語境中面臨的機遇與困境以呈現傳承現狀的全貌,深入探討在堅守藝術本體特質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在內容表達與形式呈現上實現突破以及應對市場需求變化時遇到的難點,直面創新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而后結合實踐經驗就人才培養機制、傳播渠道拓展、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路徑等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思考,形成富有價值的觀點建議。

團隊成員訪談主演人員 袁夢攝
傾聽心聲,探尋漢藝傳播密碼。為了解漢劇在大眾中的認知、接受度及傳播效果,團隊對現場觀眾與劇場周邊路人開展即時訪談與問卷調查。表演結束后,成員穿梭席間遞問卷、講目的,觀眾熱情配合。老戲迷感慨漢劇地位不變,欣慰年輕人助力傳承;年輕觀眾稱首次觀看就被精彩表演吸引,希望漢劇融合現代元素。強調在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需著力激發青年群體對這一傳統藝術的認同感與參與熱情,為漢劇的持續傳承注入新活力,整場訪談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為推動漢劇的活態傳承與青年傳播提供了富有價值的思路與啟示。

觀影結束后現場路人采訪 袁夢攝
此次漢劇藝術探訪和調查活動讓團隊成員系統了解了漢劇與長江流域地域文化的緊密聯系,挖掘出其在當代社會的傳播路徑與活化潛力,為非遺傳承與青年實踐結合提供了實踐樣本。漢劇作為長江流域代表性非遺項目,其傳承與發展關乎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傳承。新時代青年應身體力行,調動社會對漢劇乃至更多非遺項目的關注,共同為守護文化根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團隊合影留念 鄭子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