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行動:非遺傳承、主題筑夢、傳統煥新,共繪知識彩虹
為豐富吉吉村及周邊村落兒童的暑假生活,幫助其開闊視野,村委會開展了兒童夏令營活動,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綠博甄選資源服務隊成員積極參與,擔任教師、助管等職位,開展了為期12天的短期支教活動,課程涵蓋課外活動、主題教育、非遺傳承等多方面。
傳統課程:固本培元,支教力量助力傳統學問煥發新生
7月14日,團隊成員與小朋友們首次會面,隨后正式課程拉開帷幕。在數學課上,成員或以拋硬幣為例,或以開奶茶店為引,引導小朋友們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培養數學思維,陸夢陽則通過電影片段、歷史事件等,幫助其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而在語文課上,王心怡向小朋友們講述《背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背后的故事,帶領小朋友們走進朱自清與魯迅的人生,聶戀書則以《上春山》為例,賞析其歌詞中蘊含的古典詩詞與典故。
![](/d/file/674b1f16bd227f09837bc463627f9e2a.jpg)
主題教育:深耕細作,支教活動播種知識與夢想的種子 充分結合團隊成員專業學習,夏令營還開展了昆蟲認識、人體結構認識等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課程。來自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周道以“身邊的昆蟲”為題,通過樂趣橫生的課堂游戲,帶領學生走進奇妙的昆蟲世界。來自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的于欽沛與小朋友們共同探索人體結構的奧秘,在排列人體器官環節,小朋友們爭先恐后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復原各個器官對應的位置。來自資源與環境學院的易卓祈用生活中常見的食用油、小蘇打、白醋等進行科學小實驗,通過親手操作,親身觀察,為小朋友種下夢的種子。此外,團隊特邀綠色協會開展以“二十四節氣”為題的線上課程,以音樂與視頻幫助小朋友們了解二十四節氣,學會二十四節氣。
非遺課程:點亮文化之光,支教課堂煥發新活力
一桶水、一把扇、幾滴大漆,扇入水內,色彩隨機附著于扇面,拎出水面,一把獨一無二的漂漆扇就誕生了。小朋友們親手實踐,以漆為筆,以扇做紙,感受穿越時光的扇藝之美。如果說漂漆扇是天人合一的繪畫,那么扎染就是沒有針線的刺繡,不經編織的彩錦,李詩詩帶領著小朋友們親自動手,浸泡、取出、捆扎、染色、曬干,于實踐中感悟非遺之美。陸夢陽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實例,將象棋復雜的棋局變得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戰法指導,讓小朋友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象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兒童營,我不僅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學會了漂漆扇、中國結的制作方法,更解除了許多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正如來自兒童營的王歆凱所說,無論是主題教育、非遺課程還是傳統課程,小朋友們都認真思考,敢于表達,踴躍參與課堂問答,于歡聲笑語中拓視野,長才干,定目標。
對于實踐團隊,此次兒童營的支教活動同樣受益匪淺,隊長江慶感嘆:“這次兒童營不僅是我們向他們傳授知識,他們也同樣帶我們領略不同的風光,有的小朋友熱愛天文學,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而有的小朋友則是以馬云為榜樣,希望能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