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長安大學赴黃河流域“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隊下游隊于2024年8月21日來到黃河下游第一隊科考第二站河南洛陽。
當日上午,在河南大學馮兆東,高文華等老師的帶領下,科考隊前往孟津小浪底,開展了一次意義深遠的科考活動。本次科考活動的核心任務是參觀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并深入考察洪水沉積現象。小浪底水利樞紐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以北黃河中游豫、晉兩省交界最后一段峽谷出口處,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km,下距鄭州花園口128km,控制黃河流域面積92.3%、徑流量91.2%、輸沙量100%,是一座集防洪、防凌、減淤、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
在小浪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示館,實踐隊員們觀看了宣傳片,全面了解了小浪底水庫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軌跡。隨后,隊員們對小浪底水利樞紐進行了實地參觀,由小浪底工作人員為實踐隊講解了小浪底的建設歷史背景,工作原理,讓隊員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解了小浪底工程的重大戰略意義。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們親眼見證了工程的泥沙減少效果,黃色的河水在經過小浪底后變得清澈,這一變化令人印象深刻。
圖1科考隊參觀小浪底愛國主義基地展示館
圖2實踐隊參觀小浪底工程
下午,實踐隊前往古城鎮亳清河和黃河游覽區西灘客運碼頭,進行了洪水沉積的考察。在考察過程中,河南大學馮兆東教授為實踐隊細致講解了歷史上黃河所發生的洪水事件及洪水滯流沉積,他指出:“沉積記錄是研究突發性災害事件的重要材料。從沉積記錄中提取古洪水信息,可以彌補器測數據和歷史文獻記載的不足,將時間尺度延長至千年尺度。”通過對洪水事件形成的洪水沉積巖的研究,隊員們對沉積物搬運、沉積的流體類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不僅豐富了沉積學理論,也為識別歷史時期的洪水事件提供了科學依據。洪水事件的沉積過程和特征研究,是理解古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這增強了隊員們對洪水現象的認識,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持。
圖3馮兆東教授與專家們討論黃河洪水沉積問題
緊接著,實踐隊前往南村黃河大橋參觀主河道。在這里,隊員們近距離觀察到了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洪水留下的水位線痕跡,并且經過小浪底工程專家的細致講解及對植物物種入侵問題的提出,隊員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關注黃河的生態保護以及保護黃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家需要共同努力的問題。
圖4不同時期黃河古洪水水位線
圖5科考隊隊員與小浪底工程專家合影
此次小浪底水利樞紐科考活動,為長安大學黃河下游科考實踐隊提供了寶貴的實地考察經驗。隊員們通過實地參觀學習,深刻認識到了小浪底在水土保持和環境方面的偉大作用。未來,實踐隊將繼續加強對水黃河水土保持防災減災的研究,為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供稿供圖:張淑怡、李若雪、閆澤祥、丁光盛
審核:苗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