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豐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青少年陽光向上的蓬勃精神,同時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到鄉村,為鄉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系指導老師李陽的指導下,來到湖北省恩施市七里中學開展為期十五天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校長、團隊成員與學生的合影)
2024年7月10日,在這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夏日,湖北恩施學院醫學院陽光彩虹小斑馬的志愿者們懷揣著滿滿的愛心與熱情,深入鄉村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三下鄉支教活動。內容涵蓋黨的光輝歷程與音樂的基礎知識等,以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旨在為鄉村地區的孩子們帶來豐富多彩的課程體驗,拓展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力,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汲取知識。
(活動開幕前的準備)
上午時分,隨著主持人的開場白,宣講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我們特別邀請了一位對黨史有深入研究的志愿者,他通過生動的講述和豐富的圖片資料,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回顧了黨從誕生到壯大的光輝歷程——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開放以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新時代,黨帶領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在經濟、科技、國防、外交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講師的講解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黨史知識的學習交流)
午后,活動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音樂基礎知識的分享。走進音樂教室,一堂充滿活力與溫情的音樂課正式開始,支教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實例,向同學們介紹了音樂的基本概念、樂器的種類、音樂風格的特點等——1. 音:是一種物理現象,物體振動時產生音波,通過空氣傳到耳膜,經過大腦的反射被感知為聲音。人所能聽到的聲音在每秒振動數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樂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動27-4100次的范圍內。音的高低、強弱、長短、音色取決于物體的振動。
2. 音色:指音的感覺特性。發音體的振動是由多種諧音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間的相對強度決定的。音樂的顏色分為人聲音色和器樂音色,人聲音色有高、中、低音之分,并有男女之別;器樂音色中主要分弦樂器和管樂器,各種打擊樂器的音色也各不相同。
3. 共鳴:指的是一種振動。當一個發音體振動時,引起了其它物體的振動,并發出了聲音,產生了共鳴。
4. 基音:物體振動時所發出的頻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為泛音,基音決定音高。
5. 泛音:除了發音體整體振動產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外,以基音為標準,其余1/2、1/3、1/4等各部分同時振動產生的音也是泛音。泛音的組合決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確地感到基音的響度。樂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 音高:用一秒鐘的振動次數來表示。頻率多則音高,頻率少則音低。目前國際通用的標準音“a”,是每秒振動440次的聲音。
7. 音名:在西洋樂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稱,被廣泛采用的是:c、d、e、f、g、a、b。
8. 唱名:指音階上各音的名稱,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大調的主音用1(do),小調的主音用6(la)。
9. 音域:指人聲或樂器所能達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間的范圍,可分為總的音域和個別音域、人聲和樂器音域。
10. 調性:包含調式類別與主音高度。在樂曲中,主音是旋律、和聲的核心,其它音與之發生從屬關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這樣的樂曲就是有調性的樂曲。
(老師分享音樂知識)
最后,為了加深同學們對宣講內容的理解,我們特別設置了互動環節。通過提問、搶答、小組討論等方式,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學們的熱情被充分激發,他們積極舉手發言,現場氣氛熱烈而活躍。
這堂音樂課上,支教老師鄧老師用音樂搭建起了與同學們心靈溝通的橋梁,讓每一個孩子都沉浸在音樂的歡樂中,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而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和純真表現,也讓這堂音樂課充滿了生機與感動。
三下鄉支教的音樂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夢想的播種。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段美好的音樂時光將永遠留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心中,激勵著他們繼續追逐音樂的夢想,奏響人生的精彩樂章。
(老師與同學們的積極互動)
在支教過程中,志愿者們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傾聽孩子們的心聲,關注孩子們的成長,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愛心與責任。一位志愿者表示:“看到孩子們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進步,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我們感到無比欣慰和滿足。這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繼續投身公益事業的決心。”
此次三下鄉支教活動得到了當地學校和家長的高度評價和支持。他們表示,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持續開展,為鄉村教育事業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力量。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陽光彩虹小斑馬的三下鄉支教活動雖然短暫,但卻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下,鄉村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指導老師:李陽;團隊成員:劉震毅、周雨星、江廉政、魏駿揚、鄧镕興、顏文俊、鄧子坤、蒙柳仙、刑聰月、苗旗、潘沁、唐博)
圖片來源:江廉政、魏駿揚、唐博
作者:鄧镕興 校對:鄧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