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智‘匯’非遺,創‘藝’融新”志愿服務團隊以東營市利津縣為切入點,探索黃河入海口非遺文化,開展以“非遺文化傳承創新,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利津匠心·望參織藝:手工詮釋璞琢之美
近年來,東營市在非遺文化傳承方面進行了諸多富有成效的努力,不僅深入挖掘了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建立起完善的非遺名錄體系,并打造非遺傳承創新平臺。
實踐團隊首先來到了利津縣望參古窯十八梭,這里的老粗布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需要經過軋花、彈花、紡線等72道工序,以純手工制作為特點,成品精致平整,無針眼,擁有色線交織形成的豐富幾何圖形。“十八梭”即平布、涼席、斜紋等十八種技法,以十八種技法、七種主色為綱演變出成百上千種圖案,織出風格各異的布匹,既有粗獷豪放,也有質樸典雅。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親身體驗了紡線與織布兩道工序,看似簡單的操作最考驗工人的精力與專注力,每一塊布料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
圖為非遺傳承人向實踐團成員介紹十八梭工藝。陳冠宇 供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利津望參古窯十八梭工藝得到了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據了解,當地采用“非遺工坊+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了非遺項目的產業化,破解非遺項目難以轉化生產力的問題,已帶動婦女26人入社,每年為入社成員通過非遺項目增收2萬元。古窯十八梭的織布工藝得到挖掘與發展,不僅成功保留了這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古窯十八梭技藝制作現場。譚如祺 供圖
在社會實踐團隊的采訪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利紅分享了她的故事:“她是七零后,從小見過長輩們織過,但是自己卻不會織,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才重新拾起這門技藝。從前村里的婦女都在家里做家務,直到合作社建立起來,大家沒事了都能來織布,反正都在家門口,既方便也能補貼家用。” 劉利紅的事跡充分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關鍵作用。通過成立合作社,一方面使得傳統技藝得以有效傳承,另一方面也為村民們創造了增收的機遇。這恰恰是社會實踐的價值體現,即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經濟發展緊密融合,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
圖為實踐團在望參古窯十八梭農民合作社前的合影。劉新宇 供圖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實踐團隊還走訪調研了擁有100多年傳承歷史的利津曲醬,感受到祖傳技法的神奇和古法釀造的美味;親手實踐了高斗葫蘆雕刻,體會到刀尖在葫蘆上舞蹈所留下的藝術印跡;體驗了千年前的草木染色,感悟到自然之美與現代美學的碰撞融合以及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深深植根于其特定的地理及文化背景中,成為地方文化的組成部分。除了對非遺項目的調研體驗,團隊還通過參觀調研利津縣博物館、黃河文化館、東營市美術館等地,讓隊員對當地的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開闊了視野,體會到了黃河文化的獨特魅力,感悟非遺文化的現代表達。
圖為團隊成員走訪調研其他非遺的照片。劉帥 供圖
成員們紛紛表示,將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優勢,不僅要傳遞東營聲音,更要為推動中華優秀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融合貢獻力量。作為時代新青年將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繁榮文化生態,力求在個人的努力中體現出社會責任,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國家的文化強國戰略貢獻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