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長河,緬懷偉人功績,追憶小平足跡,感悟時代精神。
為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傳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和作風,深刻領會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進一步激發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和愛國情懷。7月4日下午,西華大學追尋者隊“三下鄉”團隊踏上前往廣安市的征程,來到鄧小平同志的故居,聆聽一代偉人的故事。
重溫入黨誓詞,堅定理想信念。這里,樹木蔥郁,綠意盎然,解說員用生動的語言連接起歷史與現在,為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跟隨講解員的步伐,伴隨著美好與寧靜,追尋者們來到了鄧小平銅像前,預備黨員們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面對著黨旗重溫了入黨誓詞。
駐足歷史長河,汲取精神力量。追尋者們來到了鄧小平事跡陳列館。一張張歷史的照片,一篇篇珍貴的手稿,一件件質樸的物品都全面地展示出了鄧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跡和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貢獻,生動記錄了他不同歷史時期的形象和活動。陳列館里不僅展陳了鄧小平在教育部部長劉西堯關于教育工作報告上的批示、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鄧小平致華國鋒的信》等重要文件復制件,反映了恢復高考這段重要歷史,還呈現了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發表的重要談話,也展示了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追尋者們駐足于此,從鄧小平同志的早年經歷到他的革命歲月,再到他提出的改革開放偉大決策,每一個展廳都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
圖為實踐隊參觀陳列館追憶往昔歲月,體會優良家風。跟著講解員繼續往前,映入眼簾的這座普通的川東農家三合院便是鄧小平故居。故居四周翠竹環抱,綠樹成蔭,庭前荷塘泛綠,周圍盈車嘉穗,古樸的老房子靜靜地講述著歲月的故事,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鄧家老院子”。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在這里,在此度過了15載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鄧小平同志家風優良,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實踐都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父親鄧紹昌思想開明,母親淡氏勤勞善良,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全面的、深入的,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品德的培養。鄧小平同志曾說:“家庭是個好東西”,他認為家庭不僅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人類感情的最終依托。小平同志孝順父母,并且與妻子卓琳以及繼母夏伯根之間保持了長達50多年的融洽關系,這在社會上被廣泛稱贊。在教育孩子方面,鄧小平夫婦比較民主,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意識。
行走在小平同志的故居,看著這些珍貴文物,追尋者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鄧小平同志的偉大之處,他的一生,是為國家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一生!
圖為實踐隊在鄧小平同志故居合影留戀共唱春天故事,譜寫人民篇章。最后,追尋者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前行來到長廊,在這里一起唱響《春天的故事》。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以生動質樸的語言,親切平和的音樂,歌唱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給深圳特區乃至整個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唱出了中國人民對鄧小平的懷念和感激之情。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詞都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和時代精神,大家在歌聲中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強的艱辛歷程,追尋者們用歌聲再道一句: “小平,您好!”
圖為實踐隊合唱《春天的故事》傳承偉人精神,復興民族之魂。鄧小平故里不僅是一座紀念館,更是一座精神的燈塔,它用豐富的歷史資料鼓勵著人們不斷前行、奮發有為。通過本次紅色教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追尋者們能加深對鄧小平同志的了解和認識,深刻認識到要時刻牢記鄧小平所說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也更加堅定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和信心。
追尋小平同志的足跡,看到的是他堅定的信念;追尋小平同志的足跡,感受到的是他無畏的勇氣;追尋小平同志的足跡,領悟到的是他無私的奉獻。鄧小平同志的足跡,是一部部生動的教材,是一個個永恒的榜樣。只有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紅色革命精神,強化紅色意識,堅定理想信念,在困難中勇敢前行,無私奉獻,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