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山東管理學院會計學院“探歲月崢嶸、承紅色薪火”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隊前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英雄山、歷下區解放閣,開展以革命故事傳播、紅色基因傳承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考察、史料研讀與群眾訪談,深入挖掘紅色地標承載的歷史內涵,助力青年學子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與傳承。
作為濟南重要的紅色地標,解放閣與英雄山銘刻著濟南戰役的珍貴記憶。1948年濟南戰役中,解放閣所在位置是華東野戰軍突破內城的關鍵突破口,見證了解放戰爭時期大城市攻堅的首次勝利,后被改建為紀念建筑,成為勝利與解放的象征;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安葬著1502名濟南戰役烈士及王盡美、鄧恩銘等英烈,是傳承“愛黨愛軍、依靠人民、英勇頑強、敢于勝利”精神的重要場所。如今,兩地作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年均接待參觀者超百萬人次,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重要紐帶。為后人感悟革命精神、延續紅色血脈提供了實踐基地。
實踐首日,團隊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舉行了莊嚴的緬懷儀式。成員們整齊列隊,集體默讀王盡美、鄧恩銘等英烈事跡及1502名濟南戰役犧牲烈士名錄,在靜默中感受英烈們為理想信念獻身的崇高精神。隨后,團隊前往濟南戰役紀念館,通過參觀館內陳列的文物、圖片與文字資料,系統梳理濟南戰役的歷史脈絡,進一步理解這場戰役在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意義。

圖為實踐團隊在濟南市市中區英雄山濟南戰役紀念館合影。
在解放閣,指導老師王子寒帶領團隊成員登上城墻遺址。結合閣內的戰役沙盤、珍貴文物及影像資料,王子寒細致講解了1948年濟南戰役期間,華東野戰軍“軍民同心、浴血奮戰”的戰術部署與戰斗歷程。為補充歷史細節,團隊與紀念館講解員、管理人員及當地群眾展開深入交流。此外,團隊還與群眾一同唱起紅歌,在悠揚的旋律中拉近與當地居民的距離,更自然地收集民間記憶。

圖為實踐團隊在濟南市歷下區解放閣觀看濟南戰役歷史背景。

圖為實踐團隊在濟南市與市民合唱紅歌。
實踐的升華在于行動轉化。團隊成員化身“紅色志愿先鋒”,在景區提供義務講解服務。團隊帶著調研問卷走進社區,收集到關于紅色場館改進等建議。系列文創產品正在打樣。此刻,歷史回聲與青年誓言在松濤間共鳴,紅色薪火的傳遞被賦予新時代的青春注腳。

圖為團隊制作的剪紙。
此次實踐的深層意義,不僅在于梳理紅色文化脈絡,更在于搭建起歷史精神與當代青年的對話橋梁。從認知層面看,團隊通過第一手史料與民間記憶的互證,讓“革命精神”變得可知可感,成員們對“濟南戰役精神”的理解從“書本概念”深化為“情感認同”;從實踐層面講,團隊結合調研結果設計的“紅色研學路線”“英烈故事短視頻”“戰役知識問答小程序”等成果,為紅色文化年輕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從價值層面而言,實踐活動讓青年學子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并非遙不可及的歷史符號,而是融入血脈的精神動力——“當站在解放閣上眺望濟南CBD的高樓大廈,才真正理解‘敢于勝利’的精神在今天就是攻堅克難的奮斗姿態,‘依靠人民’的傳統在當代就是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下一步,團隊將把實踐成果整理成《紅色地標教育價值白皮書》,并在校內開展“英雄故事進校園”巡講活動,讓更多青年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讀懂革命精神的時代內涵,在傳承紅色基因中踐行“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成員們表示,將把實踐中的收獲轉化為學習動力,在傳承紅色基因中踐行青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