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為探尋博物館守護歷史記憶,傳承文明根脈的積極性作用,曲阜師范大學“紅脈溯源,文韻流芳”實踐隊的成員展開對中共青島黨史博物館的紅脈溯源,貢獻曲師大學子的一份力量。在實物、文字與光影的交織中,探尋青島黨組織從萌芽到壯大的歷程,觸摸青島黨組織百年奮斗的脈搏,感受紅色文化穿越時空的文韻力量。更直觀地了解黨的歷史,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與使命擔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圖片拍攝中共青島黨史博物館進門標志性建筑物。鄭鴻錕 供圖
一.實感紅色歷史:可“觸摸”的紅色歷史
踏入中共青島黨史博物館室內展廳,一股莊重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馬克思主義在青島傳播主題展區的雕塑,刻畫了王盡美與鄧恩銘兩位革命先驅,他們身著長衫,神情堅毅,讓實踐隊員感受到堅定信仰與革命精神。

圖為參觀王盡美和鄧恩銘雕像。 鄭鴻錕 供圖
展廳的長廊里,實物會“說話”,1925年青島工人大罷工的傳單邊角卷起,墨跡卻依舊鋒利,“反對壓迫”的字跡里能感受到著工人階級攥緊拳頭的力量。泛黃的中共青島地方支部會議記錄上,鋼筆字力透紙背,能感受到先輩們圍坐桌前,低聲卻堅定地規劃革命路徑的模樣。
鄧小平為李慰農撰寫的專集中可以體現,李慰農其堅定信仰、為民精神與革命智慧感人至深。此舉既是對烈士的緬懷,也彰顯對革命精神傳承的重視,激勵今人汲取力量、擔當作為。

圖為展廳參觀李慰農專集。鄭鴻錕 供圖
五四運動,像觸摸一團奔涌百年的火,那火起于巴黎和會的屈辱,燃在青年學子的吶喊里——“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呼聲撞碎舊時代的沉悶,趙家樓的火光映亮國人蒙塵的眼睛。
感受紅色歷史至關重要,它是民族精神的根脈,承載先輩奮斗與犧牲的記憶,讓我們知曉今日安穩的由來。從中可汲取忠誠、擔當的力量,在迷茫時堅定方向。傳承它,既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為未來積蓄前行的動力。
二.文影交織,:“活”起來的紅色歷史
在“黨史數字劇場”,一場特殊的“對話”正在上演。通過AI技術修復的歷史影像里,市民們在街頭揮舞紅旗,“歡迎解放大軍”的歡呼聲從音響中傳出——這是博物館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的“青島解放”場景;王盡美站在虛擬的“青島支部舊址”中,向觀眾講述“為什么要建立黨組織”;而屏幕另一側,周恩來親筆起草中央軍委致華東賀電,高度評價“黃安號”起義成功”。一老一少、一古一今的“隔空對話”,讓不同時代的紅色精神產生共鳴。
中共青島黨史博物館用多元手法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歷史“活”了起來。當光影掠過泛黃的手稿,當聲音喚醒沉睡的記憶,紅脈不再是停留在書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被感知、被思考的生動敘事。

圖片為參觀數字影像式的青島經濟開發區建設。鄭鴻錕 供圖
三.傳承紅色歷史:從傾聽者到踐行者
“王盡美爺爺用這盞燈照亮了工人的路,我們要把這束光傳下去。”在博物館的“小小黨史宣傳員”活動中,小講解員拿著仿制的煤油燈,給參觀者講革命故事。這個由博物館聯合中小學發起的項目,已培養500余名小宣傳員,他們的講解視頻在校園和社區傳播,讓紅色故事走進青少年生活。

圖片為小講解員講解革命故事。曲順供圖
博物館還主動“走出去”:將重要展品制成移動展柜,送進企業、社區;與媒體合作推出“黨史里的青島”系列報道,通過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解讀城市精神;聯合青島港、紡織谷等單位,打造“工業遺址黨史課堂”,讓產業發展史與黨史同頻共振。
如今,青島黨史的傳播早已不止于館內。在四方機廠舊址,工人后代講述“爺爺們的罷工故事”;在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用自主研發的碼頭技術詮釋“奮斗精神”;在尋常巷陌,老黨員帶著孩子們看紅色電影、講城市變遷……紅色歷史正化作可見、可感的城市記憶
這次走訪,讓實踐隊不僅了解到了青島這座城市的百年歷史,還明白中共青島黨史博物館讓堅定信仰有了模樣,讓為了人民的初心有了溫度,更讓每個走進來的人明白,從來都在當下的腳步里。實踐隊的隊員們希望,同學們可以努力學習和傳播紅色歷史,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圖片為參觀習總書記講話。鄭鴻錕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