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跑到鹽城市亭湖區(qū)先鋒街道健康路社區(qū),搞起了暑期公益教學活動。團隊特別會想辦法,把課本知識都藏在好玩的情景游戲和互動活動里,這么做就是為了讓小朋友們更容易接受。而且他們特別細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學習速度不一樣,就隨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在活動開始前,團隊專門研究了社區(qū)里孩子們暑假到底需要學啥,根據(jù)這個精心設計了課程。他們就盼著能讓孩子們暑假過得開心,順便給社區(qū)教育琢磨出更多新點子。
數(shù)字游戲啟智:讓數(shù)學知識 “活” 起來
清晨九點,陽光透過社區(qū)活動室的窗戶灑下,孩子們已端坐在椅子上,翹首盼著志愿者老師。課堂上,老師用 48 顆糖果作為教具講解除法:“分給 6 個小組,每組能拿幾顆?” 孩子們或心算、或擺手指、或書寫計算,當成功得出每份 8 顆時,興奮地拍手歡呼。生活化的教學讓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生動易懂,輕松印入孩子們的腦海。
在周長教學課上,志愿者給每個孩子發(fā)了一根 24 厘米長的鐵絲,引導道:"我們來當魔術師,用鐵絲變出不同的長方形。" 孩子們踴躍動手,很快折出 10×2、8×4 等多種規(guī)格的長方形。一個內(nèi)向的男孩突然舉手:"老師,所有長方形的長加寬都等于 12 厘米!" 志愿者當即鼓勵,并組織大家驗證,孩子們在討論中輕松掌握了周長知識。
在講解三角形穩(wěn)定性時,實踐成員組織 “橋梁加固” 積木搭建賽。四邊形結構的橋梁搖搖晃晃,而三角形結構的堅如磐石。鮮明對比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探究欲,他們在動手實踐中直觀領悟幾何原理,讓課堂化作知識探索的趣味天地。
繩舞躍動間,書聲潺潺淌
語文課上,志愿者老師想出個超有意思的招兒!把背古詩和跳繩結合到一塊兒了。孩子們一邊聽著繩子 “唰唰” 甩地響,一邊扯著嗓子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古詩直接變成跳繩口號,越跳越起勁兒,越念越上頭!以前覺得繞嘴的句子,跟著跳繩節(jié)奏一念,不僅順口了,蹦跶著蹦跶著就全記在腦子里了,玩著玩著就把傳統(tǒng)文化學明白了。
志愿者想了個超有意思的點子,把跳繩和詞語接龍湊一塊兒了!小朋友們一邊蹦跶著跳繩,一邊絞盡腦汁接詞語。跳得時間越長,接的詞語越多,那成就感直接拉滿!這么玩著玩著,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全被調(diào)動起來了,運動的時候還能順便學知識,一舉兩得!
在比喻句教學時,志愿者想出了好玩的辦法。他們拿起跳繩,帶著孩子們做游戲。跳繩甩起來的時候,彎彎的就像天上的彩虹。孩子們玩得可開心了,也學會了用比喻說話。有的孩子說:“彩虹彎彎的,就跟老師甩的跳繩一樣好看!” 還有的孩子說:“老師笑起來甜甜的,就像春天的太陽,照得人心里暖暖的。” 這些有趣的游戲,就像一把小鏟子,把語文知識種在了孩子們心里。在笑聲里,這些知識慢慢發(fā)芽長大,以后肯定能開出漂亮的花。
課堂互動于思維碰撞中提升溝通能力
活動現(xiàn)場,志愿者以溫和智慧的方式化解孩子矛盾。面對因彩色積木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的兩名男孩,志愿者并未貿(mào)然介入,而是蹲下輕聲引導:“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 并借助情緒詞匯卡片,幫助他們表達感受。藍衣男孩舉著 “委屈” 卡片,坦言對方未經(jīng)同意搶走積木;另一位男孩則用 “生氣” 卡片道出因作品被否定的不滿。志愿者循循善誘:“我理解你們的感受,若重來一次,你們覺得該怎么做?”
在日常相處里,志愿者們始終秉持引導式教育理念。每當孩子們因文具使用產(chǎn)生分歧,團隊成員并不急于介入評判,而是搭建平等對話的橋梁,耐心傾聽雙方陳述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真實想法。在溫柔而堅定的引導下,兩名爭執(zhí)的少年逐漸敞開心扉。身著靛藍衣衫的少年率先垂眸,話語間帶著靦腆:“先前對作品的評價欠妥,是我思慮不周。” 另一位少年亦微微頷首,輕聲回應:“取用材料前該先征得同意,這是我的疏忽。” 這些質(zhì)樸的言語,如春雨般浸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將矛盾化作相互理解的紐帶,在不經(jīng)意間播撒下尊重與包容的種子。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矛盾與和解的場景頻繁上演,成為孩子們天然的社交課堂。志愿者秉持 "問題即教育" 的理念,用情緒卡片引導表達、通過角色盲選模擬情景,幫助孩子們在真實沖突中理解共情,掌握溝通技巧。正如志愿者所言:"沖突里的經(jīng)驗,是社交成長的珍貴養(yǎng)分。" 點滴積累間,孩子們的社交能力已悄然拔節(jié)生長。
你教我學,故事成回憶
活動尾聲,孩子們踴躍展示學習成果。他們有的演示 "彈珠學算術",有的分享 "跳繩背課文" 訣竅并流利背誦古詩;寫作課上男孩用豬叫聲比喻爺爺呼嚕,數(shù)學課代表將除法比作分蛋糕,童趣比喻讓知識鮮活有趣,現(xiàn)場充滿歡聲笑語。
這次活動雖然沒有培養(yǎng)出所謂的 “小天才”,但孩子們解出難題時的歡呼、與朋友和解時的笑容,都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串聯(lián)起這次教學活動的雙向價值。實踐團隊的成員們也收到了孩子們親手繪制的禮物,有的畫著老師授課的場景,線條稚嫩卻充滿愛意;有的描繪著活動中的趣事,色彩鮮艷且富有童真。每一幅畫都充滿了童真,是孩子們最真摯的情感表達。社區(qū)家長王女士激動地贊嘆道:“孩子回家后還在興奮地討論幾何實驗,說今天學到了好多有趣的知識,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學習效果真是太好了!”
實踐點滴:社區(qū)教育煥新的溫暖歷程與探索印記
暑假期間,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赴鹽城社區(qū)開展教學。教學中,志愿者以糖果作教具講解除法,將跳繩數(shù)數(shù)與背古詩結合,寓教于樂,實現(xiàn)知識融合教學。
志愿者們特別感慨,這次活動讓大家都學到了不少東西。他們打算好好復盤總結,琢磨出更多有意思、效果好的教學點子。以后再去教不同社區(qū)的孩子,會根據(jù)孩子們的性格和學習情況調(diào)整課程。大家都盼著能把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推廣開,讓更多小朋友能一邊玩一邊學新知識,把社區(qū)教育搞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
(通訊員 沈軼凡 畢馨怡)

圖為志愿者在為小朋友們講解。大學生網(wǎng)報通訊員黃沁怡供圖

圖為志愿者和小朋友們合影。大學生網(wǎng)報通訊員黃沁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