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從紅色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追尋紅色記憶,尋訪復興古跡”社會實踐團于2025年7月3日再次奔赴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永城市革命歷史紀念館開展實踐。通過與紀念館黨支部書記交流、簽訂基地協議、入黨宣誓及參觀研學,在觸摸歷史脈絡中,牢記“初心”,讓紅色精神成為指引前行的燈塔。
踏入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與王莉書記交流的場景,拉開了今天紅色傳承之旅的序幕。她對淮海戰役歷史的深度解讀,對紅色教育陣地建設的執著,傳遞出守護歷史、啟迪當下的責任。簽訂基地協議時,落筆的鄭重,不僅是合作的開始,更是接過“讓紅色基因永續傳承”的使命——我們將以實踐基地為橋梁,把革命先輩的熱血故事,轉化為滋養當代青年的精神養分。

圖為團隊成員與王莉書記簽訂基地協議。杜運豐供圖
英雄紀念碑前,團隊成員整齊列隊,向紀念碑敬獻花籃。潔白的花籃,寄托著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緞帶垂落間,仿佛連起歷史與當下。整理緞帶的瞬間,指尖觸碰的不僅是絲質的柔軟,更是沉甸甸的敬意——這是對先烈們舍生取義的回應,是對“使命”二字最質樸的詮釋。入黨宣誓的莊嚴時刻,是靈魂與信仰的深度交融。誓言鏗鏘回蕩,仿佛穿越時空,與革命先輩“對話”。曾經,他們以血肉之軀為筆,書寫民族解放的壯麗篇章;如今,我們以誓言為諾,扛起傳承信仰、接續奮斗的使命。這一刻,我們明白要以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擔當延續革命精神的莊重承諾,先輩們披荊斬棘踏出的道路,需要我們以初心守護、以實干拓寬。

圖為團隊成員在淮海戰役英雄紀念碑前合影。楊森供圖
下午,我們走進永城市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與史料勾勒出的“時光長卷”,緩緩鋪展在眼前。銹跡斑駁的槍炮、補丁摞補丁的衣物,訴說著革命先輩的戰斗艱辛;地下交通站的場景復原,讓我觸摸到情報傳遞的驚險,體悟先輩們“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無畏勇氣;百姓支援前線的故事展板,展現“人民戰爭”的磅礴力量,詮釋“勝利源于萬眾一心”的深刻真理。這些具象的歷史片段,讓“淮海戰役精神”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標,深深烙印在心底。、

圖為團隊在革命歷史紀念館前合影。陳欽澤供圖
夜幕降臨,團隊成員齊聚,開啟實踐成果的“沉淀時刻”。整理白天拍攝素材時,每一段影像、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歷史溫度與實踐感悟。剪輯視頻過程中,大家圍繞“如何用鏡頭講好紅色故事”熱烈研討,從畫面選取到配樂搭配,從敘事邏輯到精神提煉,力求讓革命精神“活”在影像里。撰寫新聞稿時,字斟句酌間,實踐中的感動與思考,轉化為傳遞紅色力量的文字,期待讓更多人看見這段實踐、這份傳承。
今日陳官莊社會實踐之旅,是一場精神“尋根之旅”,更是青春“淬煉之行”。它讓我們跳出書本上的歷史敘述,真切觸摸到革命精神的質地;讓我們走出理論,明晰使命需以行動落地;更讓我們在團隊協作里,懂得青春力量要在傳承中凝聚、在奮進中閃光。未來,團隊成員愿以“傳承者”姿態,講好紅色故事——把陳官莊戰斗故事、紀念碑的誓言力量、永城館的平凡英雄,化作激勵他人的精神養分;以“踐行者”身份——將紅色精神融入學習工作,在平凡中守初心、在挑戰前勇擔當;更以“追光者”熱情——與團隊攜手,用影像、文字、行動,讓革命精神如陳官莊松柏常青、似永城河流水永續,照亮青春前行之路。(通訊員 李宗赫 單賀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