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在冬日暖陽的映照下,山大唐社興趣課堂“小候鳥”冬令營在東關社工站迎來了意義非凡的結營日。此次冬令營雖僅歷時六天,卻在志愿者與小朋友們之間構筑起了深厚的情感橋梁。
當天上午8點45分,志愿者們如往常一樣,穿過熙攘車流與狹窄街巷準時抵達社工站。他們迅速換上志愿服,有條不紊地組織小朋友們簽到,并引導大家制定學習計劃、完成寒假作業。
課業輔導結束后,山大唐社2024級社員代舒妍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特色課程——《尋寶探珍:靈獸異寶的歷史印跡》。代舒妍老師以妙趣橫生的“生肖蹲蹲樂”小游戲開場,巧妙引出課程主角——那些形似動物或帶有動物圖案的珍貴文物。課堂上,她先是在屏幕上展示“玉龍”“鳥形鬶”“商代豕形豬尊”等一系列文物名稱,激發小朋友們的好奇心,讓大家猜測文物與何種動物相關。隨后,選取典型文物進行深度講解,挖掘出諸多趣味知識,如鷹形陶鼎的歷史淵源、商代豕形豬尊造型的原型探討以及山東玄鳥傳說的由來等。課程尾聲,代老師鼓勵小朋友們將印象最深的“動物”文物或圖騰繪于紙上,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
到了下午,山東大學研究生欒愷老師帶領小朋友們開展了“紅與黑”團體游戲。小朋友們被分成兩組進入不同房間展開四輪比拼。游戲規則為:若兩隊都出黑色,雙方皆加分;若至少有一隊出紅,兩隊或都減分,或僅一隊加分,最終得分正數的隊伍獲勝。然而激烈角逐后,兩隊得分皆為負,原因在于有一隊始終出紅。借此,欒愷老師循循善誘,教導小朋友們要懂得共贏,只有大家都選擇合作,才能實現皆大歡喜的局面。小朋友們也紛紛表示理解,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東關街道社工站的劉鳳麗老師主持了結營儀式。劉老師通過一張張照片,帶領大家回顧了冬令營六天的豐富課程,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小朋友們的成長瞬間,更定格了小老師們與孩子們相處的溫暖點滴。隨著孩子們響亮的“茄子”聲,冬令營的最后一張大合影完美定格。志愿者們站在教室門口,揮手與孩子們依依惜別,望著孩子們蹦蹦跳跳離去的背影,期待著未來的再次相聚。
此次“小候鳥”興趣課堂冬令營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知識與歡樂,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合作與探索的種子。同時,也展現了山東大學志愿者們的奉獻精神與社會擔當,為社區教育貢獻了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