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聲,蘇州評彈文化薪火相傳——記南京師范大學“溯古蘇韻,評彈遺興”非遺文化調研普及團隊活動2024年暑假期間,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溯古蘇韻,評彈遺興”——蘇州評彈非遺文化調研普及團隊深入蘇州,開展了問卷調查、實地走訪、訪談交流、藝術鑒賞等一系列調研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加深了團隊成員對蘇州評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也為未來蘇州評彈的傳承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月22日至27日期間,團隊成員通過線上問卷調查和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線下實地采訪,深入了解了公眾對評彈的認知和態度。線上調查結果顯示,對評彈有一定的關注度的受訪者年齡集中分布在18-44歲,老年人的參與度較低,可能與他們不太熟悉智能手機有關。為了彌補線上調查對象的局限性,隊員們深入社區、景點展開走訪調查。通過隨機采訪當地居民和游客,團隊成員了解到人們對評彈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年長的居民對評彈懷有深厚的感情,而年輕一代則知之甚少。但無論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人,大家都認為評彈是蘇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此外,非本地人對評彈的了解程度不高,這反映出評彈作為一種地域性文化遺產所面臨的挑戰。通過對問卷調查的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對評彈在公眾中的認知情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受訪者對評彈的了解主要來源于電視/廣播、網絡視頻/音頻、書籍/雜志,而博物館展覽、親友推薦等渠道的比例較低。評彈的演唱風格是受訪者最感興趣的方面,其次是評彈的歷史文化。服裝道具、藝術家風采和故事情節等方面也引起了較高的興趣。文化產業消費方面,受訪者中只有不到二成的人購買過評彈相關的文化產品或服務,這提示評彈文化產業需要進一步開發和推廣。而在購買文化產品的人群中,現場演出占較大比重,這說明評彈表演本身的吸引力遠大于其周邊文創。從傳承角度來看,這也讓我們對評彈藝術的魅力有了信心,不過與此同時,如何讓評彈出圈,或許還需要在文創開發上多下功夫,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到蘇州評彈這一藝術形式。
線上問卷調查蘇州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對于蘇州評彈的了解程度。張曉羽 供圖
作為調查的補充,調研小隊還分別于蘇州平江路的月出·半遮面評彈館和蘇州市工業園區荷韻社區的荷韻書場進行表演欣賞。盡管部分方言唱詞對小隊成員來說存在一定理解障礙,但老師們婉轉悠揚的唱腔和生動傳神的演繹仍讓調研小隊深刻感受到了評彈藝術的古典韻味與強大生命力。隊員們還采訪了幾位資深評彈演員——徐文龍老師、朱怡老師,并與在荷韻書場演出的蘇州市評彈學校的楊柳老師及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隊員與評彈演員對話?娫品 供圖
演員老師指出,在文化政策和形勢的推動下,蘇州評彈的生命力得到了新的煥發。評彈不僅成為蘇州的文化名片,更逐漸發展成為新的旅游打卡項目。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支持,為評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朱怡女士從生發興趣到拜師學藝,從初出茅廬到爐火純青的故事也使調研隊員們深受感動,感受到評彈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推廣的重要性,也為繼續深入調研蘇州評彈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楊柳老師則以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滿腔熱情,分享了她在評彈傳承與創新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楊老師強調了聽眾與演員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示“好的演員需要好的聽眾”,這引發了小隊成員們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深思。
除了調查與采訪,還踏入蘇州評彈博物館,在這座精巧布局的三進院落打開了通往歷史與文化的神秘之門。門廳展區內圖文并茂的展覽為小隊成員們勾勒出蘇州評彈的輝煌畫卷,讓大家對評彈的起源、發展及藝術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隨著腳步的深入,清代風格的書場、詳盡的發展史記錄、歷代名家的珍貴遺物,無一不在訴說著評彈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讓調研小隊仿佛穿越時空,親身體驗了評彈藝術的獨特魅力。最后一個展廳展示了蘇州評彈的未來愿景,即以評彈為代表的文化瑰寶能夠走向世界,讓中國文化在更大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蘇州評彈博物館內歷代蘇州評彈數目和名家介紹。李夢瑤 供圖
通過這幾次調研活動,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溯古蘇韻,評彈遺興”團隊不僅收獲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更在內心深處種下了對傳統文化熱愛與傳承的種子。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繼續深入挖掘蘇州評彈的文化內涵,同時積極探索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之路。
雖然本次活動已圓滿結束,但團隊對于非遺文化的探索之旅才剛剛開始。未來,隊員們將繼續傳遞這份熱愛,讓蘇州評彈這一藝術瑰寶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