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這項有著千年歷史的技藝,源自中國古代,早在東漢時期便已開始流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造紙技藝不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紙張生產技術的奠基石。今天,它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在現代校園中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這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我們來到了福建省將樂縣的文化館,從書籍記載中了解西山紙的制作技術。我真正感受到了造紙技藝的復雜與精妙。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更讓我對我們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活動現場,非遺傳承者們不僅傳授了造紙技藝,還分享了造紙歷史的趣聞軼事。講解中,工藝師們用生動的語言將古代造紙的起源、發展以及影響娓娓道來,讓我們對這項技藝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圖為將樂縣西山紙制作步驟之一
福建省將樂縣是我國最早生產毛邊紙的地方,其中又以“西山紙”最負盛名,其選料考究,紙面少疵,吸水性強且久不變形、不腐不蛀,有“紙壽百年,玉潔冰清”之譽,唐宋以來飲譽海外。南宋時眾多藏書行家都認定用福建竹紙書寫成的書畫名作最利于收藏。清人郭柏蒼在《閩產錄異》言,將樂紙以龍棲山的西山紙最好。乾隆組織編寫《四庫全書》時,曾命欽差大臣到將樂調紙印刷,更將西山竹紙列為“官紙”,專供朝廷使用。民國時,“西山紙”走向輝煌,百余家作坊年產紙五萬余擔,為福建之最;20世紀70年代,國家出版局編印《毛澤東詩詞》線裝本及重要歷史資料,用的也是“西山紙”。
了解完造紙技藝后,我們進一步來到文化館的剪紙展區,欣賞并學習非遺剪紙技巧。將樂剪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那時,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逐漸在閩西北地區流行開來,將樂的百姓常用剪紙裝飾窗戶、門楣以及節慶中的器具。早期的剪紙多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春節、元宵節、婚嫁等喜慶場合,剪紙是裝飾生活環境、祈福辟邪的重要工具。每到節日,將樂的婦女們便會圍坐在一起,用一把簡單的剪刀或刻刀,將一張張薄薄的紅紙裁剪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如花鳥蟲魚、龍鳳呈祥等,寄托對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d/file/9fd474e365b64b9e9ba1d32360e41990.jpg)
圖為非遺剪紙展覽優秀作品
![](/d/file/a80632508e1be374d12a0b22cc02176a.jpg)
福建的剪紙和造紙非遺工藝,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此次體驗造紙非遺活動,不僅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傳統工藝的魅力,也讓我們在體驗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愈發重要。通過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古老技藝得以在現代校園中煥發新的光彩,也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愿這股傳統與青春交織的熱潮,能夠在每一個學子心中生根發芽,繼續傳承與發揚。未來,希望更多的人能走進這些工坊,親身體驗,感受傳統工藝的美麗與魅力,讓這些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綻放光彩。
投稿:會計學院 楊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