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南水北調清水源泉是閔家河村(原里程、梁坪、石牛三村合一)全體村民的共識與責任。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典型區域,生態優勢也是發展優勢。
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開創生態新發展模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才能實現更可持續、更為安全、更高質量的發展。
閔家河村村民們深知這一點。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里生態發展的腳步如同春日的溪流,潺湲溫和卻又充滿活力。
實踐團成員被閔家河村守護清澈水源的責任擔當所打動,開啟對村里“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探索。
在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志印的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秦嶺農耕文化展室。這里展示著古老先民農耕時代用過的犁、鏵、耙、耱、小推車、籠擔、紡車、油燈、織布機等器物,這處秦嶺山水鄉村人民生計生活的農耕畫卷漸次鋪陳。
在閔家河村監委會主任張超的介紹中,實踐團了解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成為村民生計的主要渠道。村里推廣有機種植和綠色養殖,依靠秦嶺豐富資源,販賣、使用中藥材(豬苓、蒼術、柴胡、天麻、連翹)、新鮮蔬果(馬鈴薯、玉米、豆制品)、豆制品等農產品,以品質高、純天然無污染的優勢打開銷路,閔家河吃上“生態飯”,端起“生態碗”。
“有秦嶺的自然風光在,我們打造了一系列生態旅游項目,天氣好的時候有不少背包客來這露營。”張志印副書記提起生態旅游興致盎然,隨即帶著實踐團參觀了山腰處的許愿池與充滿神話色彩的圓夢谷。傳說漢高祖劉邦西入咸陽的途中路過此處,倚靠在神石上休憩,做了大業得成的美夢。海拔高、氣溫低,樹木蔥蘢,山川相繆,圓夢的神話傳說又為山水鄉村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不僅如此,這里還完整地保留有梁坪客家先民們傳統生活方式時的水打磨、人推碾、土法榨油等古老作坊,具備較為濃厚的民族色彩。
生態露營、古老傳說、民族特色、訪古探幽,這是秦嶺這方山水帶給閔家河村的寶貴生態旅游財富。
據了解,閔家河村已經在挖掘和保護本土生態、文化資源的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嘗試將其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村里舉辦的秦嶺山歌會、傳統手工藝展示等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外來游客,帶動了當地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村委會旁的健身廣場上,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個別老年人在做著健身活動。
實踐團成員與閔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亞新展開座談。王亞新書記為實踐團講解了當地發展的政策、現狀,談及當前綠色低碳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旅游業發展與高質量水源保護從來就不是矛盾點,山清水秀,我們才能發展起旅游業。現在還在大力建設基礎設施、提升村民游客環保意識,在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通過各位村干部介紹,實踐團在了解當地發展政策的基礎上,依托秦嶺自然資源、村莊文化特色來出謀劃策,為當地的生態新發展貢獻一份力。
一是建議挖掘紅色革命歷史和民俗傳說文化,結合新時代游客需求與心理趨向,大力提升許愿池與神石文化影響力,形成文旅吸引矩陣。并參與生態旅游宣傳,在確保旅游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情況下,通過新時代青年學生新信息、新技術渠道擴大宣傳。
二是結合網絡銷售新模式,建立合作社、打造“綠色健康”品牌賣點,嘗試打開網絡直播等熱門平臺銷售路徑。
三是為閔家河的生態旅游和文化產品設計獨具特色的LOGO、包裝和宣傳文創,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提升農產品、中藥材的市場競爭力。
一江清水送京津,一方山水鄉村也能偏安一隅、打開綠色生態發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