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至8月7日,河南工業大學“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深入了解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的發展歷史,感受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實踐團隊深入實踐,前往實地進行拍攝、記錄,籌備宣傳材料,培育愛國情懷,進行教育宣講。
在展覽中追尋軍墾足跡 實踐團隊在前期對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的實踐活動做出初步規劃:在百度百科、公眾號、以及知網上對博物館背景進行初步了解;對接博物館負責人;進行未來實踐任務分工。實踐團隊在進行充分準備后踏上了“傳承紅色基因,宣傳兵團精神”的征途。
在抵達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后,實踐團隊跟隨對接負責人對館內展覽進行更細致地了解。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新中國屯墾戍邊革命歷史為主要研究及陳列內容的博物館。通過負責人介紹,團隊了解到在2020年,兵團軍墾博物館進行了第三次基本陳列提升工程,于2021年8月開館試運營。而這一次提升真正將科學性與生動性結合。實踐團隊成員親身感受館內科技觸屏、場景復原等科技化展覽,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地感受到一代代兵團人在建設新疆、開拓進取、鞏固祖國邊防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期間,負責人向團隊成員特別展示博物館原創展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進疆的女兵們》。通過479張老照片和50余件文物,充分展現女兵們在天山下建功立業并扎根邊疆,光榮地成為一代戈壁母親的光輝歷程。館內的每一個腳印,每一個注解,都是新疆兵團人軍墾留下的歷史痕跡。
(圖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電子化圖片墻 許菁茹 供圖)
在對話中挖掘兵團內涵 實踐團隊在進一步對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進行了解過后,對博物館游客進行了隨機采訪。李春燕說:“看到那些陳舊的農具和軍墾先輩們穿過的滿是補丁的衣物,真的難以想象他們是如何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創造出如今的新疆。”隨后我們采訪到劉慶夏,他認為兵團人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的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知道。通過這些對話,實踐團隊深刻感受到兵團內涵中那種不畏艱難的勇氣。軍墾人面對茫茫戈壁,沒有退縮,而是以頑強的意志去開墾、去建設。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地改變著新疆的面貌。這種勇氣也激勵著后來人不斷前行。
(圖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展示農具 許菁茹 供圖)
![](/d/file/35eaeb9c1b1485f7157379820f2c8fa4.jpg)
(圖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國家一級文物 許菁茹 供圖)
在行動中傳遞軍墾精神 實踐團隊親身參與到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講解行動中。教育宣講,不僅讓軍墾故事牢記在團隊成員腦海中,更深刻留在心底。而展開教育宣講同時也會幫助更多游客了解文物背后的軍墾故事,學習軍墾精神。團隊成員主要負責講解長47米,高12米的巨幅半景畫《屯墾戍邊》。寫實畫卷與科學技術相結合,重現出軍墾戰士在戈壁荒原屯田開荒的場景,結合講述,激發觀眾的觀賞興趣,知識性與體驗性并存。通過這次講解行動,實踐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軍墾精神的偉大與厚重。每一個展品背后,都是一段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每一個故事之中,都飽含著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圖為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入黨誓詞 許菁茹 供圖)
(通訊員 陳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