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解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智慧化類型與發展情況,同時調研參觀者對于博物館智慧化的意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科學院和信控學院調研團于7月11日赴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開展參觀調研活動。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坐落于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濱河大道中華石鼓園內,是一座集收藏、研究與展示于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的青銅器專題博物館。該博物院前身為1956年創建的寶雞市文物歷史陳列室,歷經多次遷址與擴建,最終于2010年在新址落成并免費對外開放,迅速成為寶雞市的文化新地標。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建筑面積達3.48萬平方米,氣勢恢宏,設計靈感源自青銅器出土的場景,采用高臺門闕、青銅厚土的建筑語言,寓意著寶雞悠久歷史文化的尊崇地位。博物院內部設有文物庫房、展廳及文物修復保護實驗室等,其中展廳面積超過1.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豐富多樣,總數超過48萬件,其中珍貴文物達3245件,尤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最為著稱。
博物院的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三大系列。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通過“青銅器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和“智慧之光”四個部分,展示了寶雞地區出土的1500多件商周青銅器,包括國寶級重器如何尊、逨盤、秦公镈等,讓觀眾領略到古代青銅文化的輝煌。此外,博物院還設有“對鏡貼花黃——古代銅鏡與時尚生活展”、“陶語訴春秋——古代陶瓷與文化生活展”等多個常設專題展覽,進一步豐富了展覽內容,深化了對寶雞地域文化的解讀。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不僅注重文物的展示,還致力于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博物院年均舉辦10余個臨時展覽,涵蓋自主策劃的原創展覽和引進的交流展覽,如《文物里的中國》展覽,就被國家文物局推薦為優秀文物陳列主題展。這些展覽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其作為一座集學術性、教育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文化殿堂,已經深深植根于廣大游客的心中,累計接待的960多萬人次游客,不僅見證了這座博物院的巨大魅力,也反映了公眾對于探索歷史、感受文化深度的熱切渴望。這些游客中,既有國內外的研究學者,他們在此探尋青銅文明的奧秘,也有普通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他們通過生動直觀的展覽,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成功,不僅在于其豐富的藏品和精心的展覽設計,更在于它積極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通過舉辦各類學術講座、文化交流活動和公共教育活動,博物院不僅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學習的平臺,還激發了大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促進了社會文化的整體進步。
展望未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將繼續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展示、虛擬現實技術等,創新展覽形式,提升觀展體驗,讓古老的青銅文化以更加鮮活、生動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同時,博物院還將加強與國際國內相關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青銅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傳承,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