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陵園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探尋大山深處的紅色記憶”實踐團隊于8月5日來到了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王坪烈士陵園,參觀烈士陵園和紅色遺跡,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們的赤誠信仰和愛國情懷。
當日,團隊成員首先來到了鐵血丹心廣場,這一充滿歷史意義的場所位于陵園入口處,占地1萬平方米。廣場上屹立著一座由成都軍區援建的名為“鐵血丹心”的石刻雕塑,它由19名石雕人物組成,氣勢宏偉,四個大字更是透露出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蘇區群眾送子參軍、支援前線、紅軍將士投身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壯舉和醫護人員戰地救護、英勇殺敵的場景,彰顯了人民群眾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的滿腔熱情。
站在鐵血丹心廣場,隊員們的心境已與來時不同,歷史的畫卷仿佛在眼前徐徐展開,過去英雄們的奮斗與無畏都歷歷在目。作為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更應銘記先輩們的這一份堅定和信仰,傳承發揚他們大無畏的斗爭精神,為當代祖國的發展注入嶄新的血液。
緊接著,千秋大道筆直地呈現在團隊成員們的面前。它是陵園貫穿迎賓廣場、陵園集墓區、無名烈士紀念園的中軸線的一部分,寓意紅軍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大道全長425米,共9個紀念平臺,341步青石板梯步,與紅四方面軍總醫院1934年1月遷入王坪村的時間契合。梯步最寬處35米,最窄處12米,寓意紅軍1935年12月撤離川陜蘇區北上,當年12月入川相對應。
走在大道上,仿佛穿越了時空,每一塊磚瓦、每一座建筑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展現著歷史的連續性和變遷。在這樣一個充滿故事和歷史的地方,成員們駐足腳步,反思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
帶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英雄的敬意,隊員們沿著千秋大道拾級而上,大道盡頭聳立著氣勢雄偉壯觀的烈士陵園牌坊。牌坊高12.5米,寬25米,6柱5門,由純真草白玉雕琢而成,重達800余噸,上面刻有“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大字,筆力遒勁,結構嚴謹,整個牌坊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壯觀。
僅是看著這座牌坊,隊員們心中便涌起了對英雄的無限敬仰。這些平凡的人們或許并不知道,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浸透了多少英雄的鮮血。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力量,它讓一輩輩人不忘過去,也激勵一輩輩人珍惜現在,創造未來。
繼續前行,映入團隊成員眼簾的便是英勇烈士墓碑了。1934年7月,西北軍事革命委員會為紀念為革命犧牲的戰友,決定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墓碑,由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設計碑體題寫碑名、繪制圖案,并請當地名的石匠鐫刻雕琢,同年10月落成。
烈士墓碑由碑帽、碑體、碑座組成,全碑建筑通高4.57米,碑帽高0.87米,呈塔狀,頂四角微翹;碑身高2.2米,寬0.6米,正中豎刻“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有聯,上聯為“為工農而犧牲”,下聯是“革命的先驅”,橫批是“萬世光榮”;碑體左右兩側分別鐫刻著手槍和步槍實物比例圖案;碑座高1.5米,寬1.62米,上面鐫刻著斧頭、鐮刀、五星圖案。烈士墓碑前,一張石供桌,兩側各安放著一門用石頭雕鑿的迫擊炮。墓碑上刻有一枚倒懸的黨徽,寓意為“黨徽低垂,全黨同悲”。
1935年春,紅軍撤離根據地,以大地主王篤芝為首的還鄉團準備掘墳毀碑,焚燒烈士棺骨,當地群眾得知后自發組織起來于深夜悄悄將墓碑深埋于冬水田得以保存。1951年一月,王維舟、余洪遠等率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據地訪問團前來祭掃陵園,將墓碑挖出后依照原樣安裝恢復,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其后,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何正文、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魏傳統等相繼為陵園題詞。“紅軍烈士紀念墓碑”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只有當隊員們真正站在這座墓碑前,才能感受到,其實英勇烈士墓碑的設計充滿了深意。從選材到雕刻,每一道工序都是對烈士們無盡的敬仰與懷念,大理石的純凈象征著烈士們的高尚情操,青銅的堅韌寓意著他們不屈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和平與安寧,每一塊墓碑背后,都有著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為了掩護戰友而壯烈犧牲,有的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惜生命。他們的精神,如同這些堅不可摧的墓碑,將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
最后,團隊來到的是無名烈士紀念園。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地戰斗的兩年多時間里,歷經的大小戰斗數百次,犧牲的紅軍將士遍布川陜蘇區的山山嶺嶺,通江就有53處散葬烈士墓。為了能夠集中緬懷為革命而獻身的紅軍英烈,經民政部批準,2012年2月,通江縣將散葬于全縣23個鄉鎮50處17225名紅軍烈士的遺骸集中遷葬于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新建的無名烈士紀念園中。整個無名烈士紀念園占地150畝,呈弧扇形分布,整個紀念園莊嚴震撼。
參觀無名烈士紀念園,不僅是一次緬懷先烈的機會,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走在園區的小徑上,你會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寧靜與莊重。每一塊石碑、每一個雕塑,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那些動人的故事,每一片青松翠柏,都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一天的參觀時間,對于團隊成員們來說雖短暫但十分充實和有意義。經過這次的了解和學習,團隊成員對紅色文化和先烈信仰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更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烈的拳拳愛國之心。坐落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的王坪烈士陵園,如一位不善言辭的古稀老人,任時代變遷,始終百年如一日地默默堅守著這方凈土。實踐團隊萬分有幸來到此地,上了一堂關于紅色歷史的厚重課程。在課堂中,團隊成員們親眼見證了矗立于此的革命文化瑰寶,也切身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步一步走來的萬分艱辛。作為當代青年,團隊成員深受革命先烈的感染,立志心懷家國,腳踏實地,在未來的人生路上積極踐行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力量,在21世紀的偉大新時代中書寫屬于新一代中國青年的絢爛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