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礦山治理成效顯著,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綠色礦山建設及礦山治理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嚴格監管,推動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一、綠色礦山建設如火如荼
在湖北宜昌,綠色礦山建設已成為推動礦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宜昌市通過實施《宜昌市大力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開展綠色礦山建設三年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6座礦山通過市、縣兩級驗收,達到市級綠色礦山標準,其中8家礦山更是進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部分礦山還被推薦進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在宜昌市的樹崆坪磷礦,曾經因長期無序開采而傷痕累累的山體如今已煥然一新。通過采用先進的條帶開采、坑口選礦、膠結充填一體化綠色智能管控集成生產系統,該礦不僅實現了資源回采率超90%,還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時,新建的污水處理系統每天可處理一千多噸廢水,確保水質達標排放,礦區清流潺潺,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二、礦山治理修復成效顯著
在綠色礦山建設的同時,礦山治理修復工作也在全國范圍內緊鑼密鼓地展開。內蒙古作為礦產資源大區,是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扎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艷茹介紹,2023年全區生產礦山完成治理面積252.6平方公里,歷史遺留礦山治理面積也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通過實施生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數據庫建設、修訂《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試行)》等措施,進一步壓實了企業治理主體責任,督促采礦權人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邊開采、邊治理、邊復墾”的原則開展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工作。
三、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
在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山治理修復過程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礦山企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保水平。例如,在挑水河磷礦,采用二級式泵送式膏體嗣后充填工藝,實現了尾礦的循環利用和減量化排放;在水月寺鎮后坪磷礦,湖北首條磷礦管道項目的建成不僅降低了污染風險,還節約了成本、減少了柴油消耗。
四、展望未來,綠色礦山建設任重道遠
盡管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山治理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保水平;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監管執法力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同時,還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山治理修復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展望未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山治理修復工作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礦山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一定能夠實現協調發展、共贏共生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