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潤心田,科技助農譜新篇。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8月8日到13日,西南科技大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分別前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鎮江關鎮、金川縣咯爾鄉對當地梨園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實踐中提升技能,將所學專業知識帶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戶增產增收,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一、三年災害梨無收,科技助“梨”煥生機 8月8日下午,實踐團在種植大戶李洪的引導下來到鎮江關雪山香梨基地。李洪說道:“近三年松潘連續的冰雹導致梨樹未能結果,果園損失嚴重。”今年,在實踐團指導教師張猛的指導和農戶們的精心管護下,梨樹恢復了樹勢,再次大面積掛果。雪山香梨果肉細膩,果核極小,可食率高,給消費者帶來了極佳的食用體驗,成為了市場上備受追捧的水果。據估計,今年合作社梨果總產量將達到200噸,批發價格穩定在8-10元/千克,可為果農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張猛老師為農戶現場答疑解惑)
二、一花一葉一果聯千家,一產二產三產富萬戶 8月10日下午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來到咯爾鄉,與當地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了解金川雪梨的產業發展歷程。通過近30年的發展,由于傳統品種占比過大、主栽品種單一、栽培技術模式老舊落后等,導致優質果少,梨產業效益持續低迷,雪梨銷售價格逐年下滑,效益低下,挫傷了農戶的管理積極性。為打造水果品種“中國芯”,西南科技大學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以“梨梨原上‘潮’,科技助力阿壩州高原梨產業振興”為主題,通過實地調查等方式,聚焦金川雪梨產業發展現狀和技術需求,把準癥結,科技賦能,為金川雪梨“量身定制”振興方案,力促金川雪梨產業振興。
優選新品種,建示范基地,完善配套栽培技術:鄉土人才劉維建7年時間,從全國各地引進栽種了10余個梨樹新品種,最終優選出4個適宜金川氣候的品種,建立了梨新品種試驗示范園,起到了很好地引領示范作用。
(金川縣種梨大戶劉維建示范梨園新品種)
加工梨產品,延伸產業鏈,拓寬致富增收渠道:鮮梨的平均售價整體不高,單純售賣鮮果,果農的收入較低,提高梨果附加值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深加工,延長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金川全縣雪梨產業已達到110余萬株的成林規模、100余平方公里的分布廣度,雪梨年產量達3萬噸。目前全縣已培育起雪梨深加工龍頭企業6家,研發制作雪梨膏、雪梨糖、雪梨飲品、雪梨烘烤片、雪梨酒等雪梨制品,并創立了“金川雪梨膏”區域公共品牌。
(金川雪梨系列加工產品)
深耕梨文化,打造新景點,提升金川梨知名度:金川梨在長期栽培管護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健康文化、觀賞文化、民間傳說文化等梨文化。需要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圍繞“農業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公園化”思路,以全域、全民、全時旅游為方向,深入挖掘金川梨資源,豐富旅游業態,推動“文化+農業+旅游”向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
(實踐團成員在梨文化熊貓公園合影)
(金川縣挖掘梨文化打造的景觀)
雪梨產業也逐漸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小小一顆梨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學成歸來又反哺家鄉,形成了良性循環。
三、惠農政策暖民心,中央一號啟新程 8月11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前往金川縣咯爾鄉,向農戶宣講惠農政策,科普中央一號文件。通過座談會、入戶宣講、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將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和惠農政策送到農戶手中。在宣講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詳細介紹了關于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還就農戶關心的耕地保護、農資補貼、農業保險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還對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確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行了系統深入、簡明扼要的講解,確保每一位農戶都能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實踐團成員向農戶講解中央一號文件)
四、磨礪方顯真本色,前行路上志更堅 在這次社會實踐中,實踐團成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直面農業生產問題,利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作為參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我們有幸親身感受到了鄉村發展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產業上的振興,更是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全面振興。實踐團師生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繼續深入基層,學農、務農,做新時代的“新農人”,在祖國大地上大有作為,在建設農業強國中大顯身手。未來,雙方也將繼續深化合作,依托高校平臺力量,賦能民族地區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惠及千家萬戶同奔共富路。
(實踐團師生與農戶在鎮江關雪山香梨基地合影)
(實踐團成員在金川縣劉維建雪梨基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