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通山木雕 感受非遺魅力
發布時間:2024-07-18 閱讀:
為增進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推進非遺技藝的傳承,7月10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咸寧分隊的隊員們到達了位于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鎮的通山木雕基地進行通山木雕的學習和雕刻,并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成希老師進行交流學習。
通山木雕,湖北省通山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通山木雕主要流傳于鄂東南的通山縣及其周邊地區,據史料記載,通山木雕在北宋置縣之前就已經出現,它以境內優質木材為原料,雕刻形式多樣,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實地雕、鏤空雕、陰雕、陽雕都有,其中大多是浮雕。通山木雕是通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題以生活風俗、神話故事為多,它所表達的主題,既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統一的特點。成希老師是通山木雕第五代傳人,在他的帶領下,隊員們依次參觀了老師的作品,聆聽老師講述每一種木雕的種類及其背后的故事。接著,隊員們跟隨成希老師的步伐參觀了解了通山木雕的原材料、工具、機械處理等,每參觀一個地方成希老師都會詳細介紹,隊員們不時提出的疑問老師也都耐心地解答。
參觀過后隊員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雕刻,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幅幅作品已經初具雛形,隊員們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有條不紊的進行打坯、細工雕刻、修光打磨等步驟,當提及如何雕刻好一幅作品時,成希老師邊雕刻邊告訴我們說,雕刻木雕這件事急不得,要想做得好,每一步都要慢慢來,只有坐得冷板凳才能練得好功夫。隊員們都對老師的話表示極大的贊同。木雕創作是一個需要耐心和專注的過程,雕刻師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每一個細節進行反復推敲和打磨,所以他們就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不受外界干擾,一心只在眼前的木頭和刻刀上其實像成希老師這樣具有工匠精神的木雕師傅并不在少數,他們選擇用自己的一生去理解木雕、傳承木雕,這種堅持與專注是所有隊員都要學習的。
通山木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止是因為其精致非凡的成品和極具難度的雕刻手法,更是因為通山木雕本身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通山木雕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元素,包括龍、鳳、蓮花等吉祥圖案,《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民間故事,《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歷史典故,這些元素不僅豐富了木雕作品的文化內涵,也使其更具藝術價值。在主題選擇上,通山木雕以生活習俗、神話故事為多,滿足了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雙重需求,在隊員們參觀成希老師工作室里擺出的木雕成品時也發現大多木雕成品雕刻的是古代市民生活的千姿百態以及佛像,對此成希老師也表示這是最具中華特色的雕刻題材之一,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生活實用性和精神寄托的特點。通山木雕不僅是通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關系與民俗習慣,對后世作品影響深遠。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山木雕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通山木雕也在不斷進步。目前,通山木雕產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擁有多家木雕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達數千人,在國內外市場已經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同時,通山木雕的發展也面臨一定的危機與挑戰,首先是隨著木雕市場的擴大,雕刻人才需求增加,但培訓周期長、成本高,人才短缺;其次是如何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斷擴大通山木雕的影響力。通山木雕作為一項非遺技藝,需要傳承人一代一代將中華傳統文化延續下去,這就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成希老師在課程采訪中也提到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了解通山木雕,傳承通山木雕這個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這些天的木雕雕刻體驗,團隊成員們對通山木雕的了解更加深入,都體會到了通山木雕所展現的地域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對諸如成希老師這樣非遺傳承人多了許多尊敬與敬佩,隊員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將為傳承和發展通山木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聶昱萌 來源:網絡
社會實踐推薦
- 繽紛夏日心連星辰
- 健康湖北行志愿服務隊攜手紅安縣童心圓康復中心舉辦特色暑期全托班,點亮自閉癥兒童的成長故事
-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