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聯合會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踏上了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程,目的地是上海市嘉定區久負盛名的嘉定竹刻博物館。此次行程,旨在通過親身體驗與學習,深入了解竹刻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心靈成長與文化傳承意識。
嘉定竹刻,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中葉,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竹刻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地域文化、文人雅趣與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嘉定竹刻以其“以刀代筆,以竹為紙”的獨特魅力,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步入嘉定竹刻博物館,一股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館內陳列的每一件竹刻作品,都是匠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它們跨越時空的界限,向世人訴說著竹刻藝術的輝煌與變遷。從最初的實用器具到后來的藝術品,嘉定竹刻經歷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升華,成為了文人墨客抒發情感、寄托理想的載體。
竹刻工具種類繁多,從基礎的刻刀到特制的銼刀、刮刀,每一種工具都針對著不同的雕刻技法與細節處理。刻刀,作為竹刻的核心工具,其形狀、大小、角度均根據雕刻需求精心打造,有的鋒利如劍,適合精細的線條勾勒;有的則圓潤厚重,適合大面積的浮雕處理。這些工具在匠人手中靈活運用,如同指揮家手中的指揮棒,引領著竹材向藝術品蛻變。
在博物館的引導下,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竹刻的多種技法,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有陰刻、浮雕與陷地刻等。陰刻,以其線條流暢、深邃內斂著稱,匠人通過刻刀在竹面留下深淺不一的凹槽,形成細膩入微的圖案與文字;浮雕,則通過多層次的雕刻,使圖案凸起于竹面之上,立體感十足,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絡;而陷地刻,則是將圖案周圍的竹材挖去,形成凹陷效果,讓圖案更加鮮明突出,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成員不僅近距離觀賞了竹刻作品的精美絕倫,還深入了解了竹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從明代嘉定派創始人朱鶴的開創性貢獻,到清代吳之璠、周顥等大師的繼往開來,嘉定竹刻經歷了從初創到繁榮的輝煌歷程。這些大師們不僅技藝高超,更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與思想,使得竹刻藝術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