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滁州,了解滁州當地文化氛圍,最好的方式就是率先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遺產,而滁州的鳳陽也算是全國響當當的文化古城,其中鳳陽鳳畫全國聞名,于是我們“赴鳳陽體驗鳳畫創作實踐小分隊”決定將其作為我們三下鄉的活動主題和任務來了解鳳陽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傳承。
說起來很不湊巧,我們抵達的地方并沒有一些鳳陽鳳畫活動的排練,但是由于之前的安排,我們還是順利找到了鳳陽鳳畫的省級傳承人張維武,張老先生熱情好客,生動形象講述了鳳陽風畫的起源以及現狀,印象深刻的,就有張老先生時時刻刻念叨的,鳳畫起源于明初,造型獨特,畫工精細,畫中鳳凰形象可概括為"蛇頭、龜背、九尾十八翅、鷹嘴、雞爪、如意冠",與安徽天長“天官畫”、安徽靈璧“判子畫”并稱安徽三大民間畫等等等等,對于我們而言無比新奇的知識,讓我們受益匪淺,大開眼界。
圖為張維武老師介紹鳳畫,實踐隊員 耿保祥 供圖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張老先生的熱情好客以及博才多識,三十多年的畫作時間讓他對鳳陽鳳畫有了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他對我們將其毫無保留的傳授,娓娓道來,意味綿長,不由得讓我們聽的入了神,想得如鳳畫的筆法一般綿遠。
張老先生也是認真和藹的回答了我們的問題,并且當場演示了鳳畫扇的制作過程,這嫻熟的筆法,穩健的步驟,讓我們在驚嘆之余卻又不得不贊嘆其畫功之雄厚,功力之綿遠,最后這把團扇也成了我們的禮物,這份禮物禮輕情意重,從張老先生的手中接過,更是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力量,厚重,悠遠。
圖為張維武老師現場在團扇上作鳳畫,實踐隊員 袁俊杰 供圖
此時此刻,這次的調研活動也落入了尾聲,我們非常開心能和張老先生進行深入的交談,并且獲得了一些鳳畫作品的電子資料,毫無疑問,我們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收獲滿滿,甚至超出預期,這些材料無論是鑒賞還是完成社會實踐的報告等等,都讓其獲得了很高的價值,讓這次原本普通的社會實踐因為暈染了非遺文化的色彩變得熠熠生輝!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次的活動讓我們感觸頗深,鳳陽鳳畫在中國是一種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它如同一般的古文物一樣,需要人們人為的保護,并且無法通過事物固定,需要一代一代具體的傳承,我們小組經過和張老先生的談論,聽從張老先生的教誨,更感受到了保護鳳陽鳳畫的可貴以及文化遺產傳承的困難,鳳陽鳳畫是個例,我們一定要為文化遺產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張維武老師為曾經作品上色,向我們講解鳳畫色彩風格,實踐隊長 許振東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