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一名女大學生小周在網上報名參加支教活動,結果發現所謂的支教項目實際上是一場交錢旅游的活動。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揭露了某些機構借支教之名牟利的商業套路。
小周計劃去大涼山支教,但在報名后發現,七天的行程中,前四天都是旅游,只有最后兩三天上午進行支教,且收費高達3590元。招募機構特別注明:“參加項目可獲得證書,可用于志愿時長證明。”這一行為不僅損害了支教活動的初衷和社會信任,更是敗壞了社會道德風氣,降低了社會責任底線。
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們,要謹防借公益之名牟利的行為。支教作為志愿服務的一種形式,應當是無私奉獻和幫助他人的行為,而不是一場商業化的旅游活動。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打擊這種“偽公益”行為,維護公益事業的純潔性和公信力。
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某些機構的不良動機,也提醒了廣大志愿者和愛心人士,在參與公益活動時要擦亮眼睛,選擇正規、透明的組織和項目,確保自己的愛心和善意能夠真正用于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共同維護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讓愛心和善意在社會中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