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雁山區莫家村殘聯調研:助力基層殘疾人服務“最后一米”落地
發布時間:2025-01-16 閱讀:
桂林市雁山區莫家村殘聯調研:助力基層殘疾人服務“最后一米”落地
近日,廣西師范大學“殘障共進社”團隊深入桂林市雁山區莫家村,對村殘聯開展了一次細致的調研活動,旨在探索基層殘疾人組織建設的現狀與困境,為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提供有力支持。
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訪談、問題詢問等方式,詳細了解了莫家村殘聯的基本情況。目前,村殘聯僅設一名專職委員,負責了解村里殘疾人的需求、輔具發放及其他福利補貼等工作,并定期入戶走訪殘疾人家庭。在服務現狀與需求方面,該村殘聯的殘疾人補貼金額根據不同情況直接打入個人賬戶,減少了中間環節;公益組織也會到村開展活動,免費發放輔具和提供照護服務。然而,村殘聯在組織架構和人員配備上面臨挑戰,專職委員一人兼多職,影響了工作積極性、效率和質量。調研團隊發現,莫家村殘聯在服務模式上表現良好,如每年有專職護理人員上門服務,輔具發放和慰問品發放流程嚴格把控,還為出行不便的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入戶走訪時殘疾人不配合、溝通障礙等,此外,村殘聯與外部合作機會有限,在就業幫扶等方面功能發揮不足。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對基層殘疾人組織建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為后續提出優化策略提供了實證依據。團隊將聚焦資源獲取與分配、服務提供、組織運營等方面,從多學科視角出發,探索制度創新、資源整合和多元主體協同等模式,助力破解基層殘疾人服務“最后一米”落地難題,為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貢獻智慧和力量。未來,團隊將繼續增加調研深度與廣度,加強與政府、社會、高校等多方合作,為基層殘疾人組織建設提供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建議。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例如,莫家村殘聯按等級劃分規定了入戶走訪頻次,重度殘疾人走訪要求至少一個季度一次,三四級殘疾人至少一年入戶兩次,其余殘疾人每年至少入戶探訪一次。這種精準化的服務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殘疾人的需求,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村殘聯在雁山區的每個村都設立了村殘協,進一步完善了殘疾人基層組織建設,減少了由于政務信息傳達不夠及時導致有需求的殘疾人沒有享受到相應待遇與福利的風險,也進一步加強了與基層組織建設的聯系,能更全面地了解到殘疾人需求。然而,莫家村殘聯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組織架構方面,該殘聯內部沒有具體的職能部門劃分,組織架構較為單一,且沒有一個獨立的辦公場所,其是與民政辦一起合作開展工作的。在資金來源方面,該殘聯的政府依賴性較強,資金來源絕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撥款,也沒有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殘聯的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針對這些問題,調研團隊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要加強殘聯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專職委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多樣化的需求。其次,要拓展與高校、機構的合作機會,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共同為殘疾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此外,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渠道,減少對政府撥款的依賴,提高殘聯的自我發展能力。在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對調研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總結。他們認識到,雖然在調研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采訪次數及走訪機構次數少,得出的結果可能與真實情況有一定的誤差。因此,在未來的調研中,團隊將更加注重調研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調研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為莫家村殘聯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建議,也為其他基層殘疾人組織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啟示。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相信基層殘疾人組織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為殘疾人提供更優質、更精準的服務,助力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作者:韋娟嬋 來源:廣西師范大學“殘障共進社”團隊
三下鄉推薦
- 用心“網”羅關愛,用行“格”出溫暖
- 1月15日,曲阜師范大學魯韻頤養實踐隊在路旺原家村開展“網格化鄰里互助養老”活動,了解需求,當地老齡化重,互助養老已初顯成效 。
- 01-16
- 潛海尋“藍食” 保障國家糧
- 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2025年1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實踐隊走進山海天景區、
- 01-16
- 沃藍色自然之木,鑄國民糧食之安
- 為弘揚“大食物觀”,深度剖析并挖掘藍色食品在這一宏觀理念中的關鍵價值與深遠意義,全方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 01-16
- 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要求。為了解大食物觀對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曲阜師范大學
- 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