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磚雕博物館:傳承與創新的華麗樂章
7月2號至6號,中北大學“磚”心致志,行走匠心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十人懷揣著對磚雕[1]藝術的敬畏與熱愛在山西這篇文化遺產寶庫進行暑期實踐活動。期間他們來到山西省清徐縣開展實地調研。
為了深入了解磚雕這一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形式,我們特別采訪了山西省晉韻磚雕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據工作人員介紹,磚雕博物館以收藏、保護和展示磚雕藝術作品為己任。館內珍藏了大量精美的磚雕作品,年代跨越古今,風格各異,展示了中國磚雕藝術的發展脈絡和輝煌成就。采訪中,工作人員特別強調了磚雕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他們表示,博物館不僅致力于傳統磚雕技藝的傳承和推廣,還積極鼓勵藝術家進行創新探索。在博物館的推動下,傳統的磚雕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作出了許多令人驚嘆的作品。
磚雕之美
“有一句話叫做種得梧桐樹,贏得鳳凰來,牡丹還有富貴的意思,這也是咱們的國花,而梅蘭竹菊代表著不同的品質,梅花,自古以來就有高潔廉潔的象征。”工作人員告訴實踐團成員,磚雕是我國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它以磚為材料,通過雕刻、塑形等工藝,將各種圖案和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磚雕與石雕
針對成員們的不解,工作人員耐心地向他們講解了磚雕與石雕的區別:“要區分磚雕和石雕首先是看材質,這個葫蘆就是石雕,摸一下感覺是不一樣的,石雕會有顆粒感,磚雕,是用泥燒制出來的,會更細膩。”
清徐磚雕,鐫刻著各個時代鮮明的文化印跡。該縣境內都溝新石器遺址、馬峪古文化遺址相繼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磚瓦,經專家鑒定,都屬仰韶文化,說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就已經掌握了制陶燒磚技藝。
匠心獨運
隋唐宋元以來,從清徐境內諸多寺廟磚瓦中,均可看到磚雕的痕跡,特別是明后期到清前中期,隨著晉商的崛起,一座座頗為講究的四合院建立起來,一條條磚瓦建筑的街道不斷出現。在建筑裝飾上更是題材豐富,寓意深刻,形式多樣,以顯示富有和華麗。定做脊領、影壁、花墻、墀頭、門樓等磚雕工藝品的市場需求量大增,客觀上促進了清徐磚雕的發展。
工作人員講解到墻壁上的磚雕:“實際上,這部分是由一個個獨立景點組成,并非一個整體。一個景是一個點,有不同的部分。其上包含諸多元素,中間部分則是八仙,上方為梅蘭竹菊、壽字等吉祥元素。右部則是萬壽萬福,寓意萬壽延年不息,這也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象征”。
精雕細琢
磚雕工匠在制作過程中向我們詳細講解。墻上那個小拱,實際上是由木膠制成的,但在這里則是用磚塊構建的。我們稱之為磚拱,這是一個相當精細的工藝,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這兩處的動物造型,采用了真實的磚塊制作,磚的材質為青磚。我們使用的材料來自當地,而平時蓋房子所用的則是紅磚。相較于紅磚,青磚具有更好的耐久性、保存效果和雕刻性能。磚雕過程并非直接在磚塊上雕刻,而是先燒制成磚,然后在磚的基礎上進行雕刻,這被稱為后雕。另外,這些脊飾和鋪陳則采用前雕技術,即在泥塑成型后入窯燒制磚塊。目前,我們普遍采用后雕技術,而且這種技術在管道系統中應用較多。現代的磚與古代的磚在色澤上有所不同,因為現代采用電窯燒制,而古代則使用柴火和煤炭燒制,導致材質存在差異。這就是前雕和后雕的區別。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了篩泥用的篩子,它能讓泥漿變得更加細膩,以便將土、落葉和石頭等雜質篩除。
清徐磚雕是中國傳統建筑中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裝飾藝術,它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備受贊譽。清徐磚雕可以分為自然景物、社會生活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裝飾紋樣等幾大類。在幾百年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清徐磚雕不斷吸收木雕、石雕、玉雕等姊妹藝術的表現手法,注重將傳統國畫、書法、印章、詩文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磚雕手法融會貫通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清徐磚雕在保留特有材料所呈現的質樸和簡約的同時,又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特征。它將傳統的吉祥圖案、動植物形象、人物故事等元素巧妙地融入磚雕作品中,既展現了傳統的韻味,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清徐磚雕還善于運用對比、象征、寓意等手法,使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寓意。
總的來說,一幅磚雕作品就是一幅精美絕倫的圖畫,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通訊員 陳淼
[1] 磚雕(山西民居磚雕),是山西省清徐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山西民居磚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其制作技藝花樣繁多,套路復雜,畫工精細,刀工別致。山西民居磚雕具有較濃的民俗文化氣息,其貼近百姓生活,以樸素而直白的藝術語言表達出民眾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生活的向往及對一定社會地位的追求。
2008年6月7日,磚雕(山西民居磚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