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快節奏極簡隨性生活的發展,一批批承載著記憶與年輪的傳統技藝與我們漸行漸遠,少許有著執著信仰不求名利的獨行手藝人如孤舟般在浩瀚的時空中任憑時代駭浪的沖刷苦苦堅守先輩的傳承,這些在漫長歲月里始終為我們保存一份質樸親切的溫暖記憶被稱為“非遺”。在竹林遍地的會同縣,當地人民因地制宜以竹為源編制各種生活用品,從事竹編技藝的篾匠應運而生。民間手工竹編技藝有著超過兩千年的厚重歷史。提到會同的竹編技藝,肖氏竹編首當其沖。
實踐團與肖老合影留戀
伴著高校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的春風,7月13日上午,紡織服裝學院“東'紡’紅”實踐團的志愿者們滿懷對“非遺”文化的崇敬之情前往會同縣拜訪肖氏竹編工作室手工竹編技藝的第七代傳人肖體貴老先生,共同探尋“竹”光里的指尖傳承、聆聽那些與竹共舞的歲月故事。
肖氏竹編作為湖南省首批非遺項目,如今已有200多年歷史。雖已年過七旬,肖體貴始終不忘祖輩傳承下來的絕學并潛心琢磨手藝,結合社會發展不斷改進創新編織方法,兩米多長的竹篾厚度不到1毫米,如絲如線,薄如蟬翼,一根兩米來長細柔的竹絲,如絲線一般穿過針孔,銀針便從頂端順著竹絲,“倏”地滑落在地上。若非親眼所見,仿如魔術。如絨線般纖柔的竹絲經他舞動,經緯之間編織成一幅幅難以置信的書畫巨作,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明快活潑時而婉約動人,令人嘆為觀止。老先生所編作品從原材料、圖案的設計、編制及最終成型均由本人全程獨立完成,一經一緯間蘊含了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敬畏,老人飽含深情的眾多作品曾多次獲得世界級、國家級大獎,更被稱為全國竹編技藝第一人。
肖體貴代表作《常勝將軍》
老先生熱情將志愿者們引進他的工作室,攤開一幅幅氣勢磅礴的藝術大作,詳細介紹手工竹編作品的制作過程,他在原有的竹編色彩圖案畫作的基礎上增加了竹編花鳥平面提花竹編書法,其中為紀念粟裕將軍誕辰一百周年,作為家鄉手藝人的肖體貴歷經兩年時間手工編織的精美作品《常勝將軍》就是字里套字的典型代表,常勝將軍四個大字內套了許多小字,順光看字畫立體感強,逆光看字畫如碑刻嵌鑿,作品氣勢恢宏、字跡清晰、人物傳神。志愿者們聽得如此如醉,躍躍欲試,老先生拿出兩幅半成品現場授課,讓志愿者切身感受到這一經一緯編制過程的艱辛與不易。竹編工藝對眼神的敏銳度以及精神的高度專注度要求極為嚴苛,且該工藝復雜,不能批量和機械化生產,經濟效益不高,對學藝人的天賦有一定要求,年輕一代難以沉下心學習,傳承人難覓。肖時貴老人表示:“竹編技藝歷史悠久,作品在海內外參展也備受歡迎,國家對“非遺”也有一定的重視和扶持,雖然現在小兒子作為第八代傳人在努力學習,但還是想讓這門絕技發揚光大,只要大家肯學,我愿意無條件傾囊相授!”
在場志愿者們無不為老先生對竹編技藝傳承困境的焦慮而動容,作為湖南工程學院紡織服裝專業的學生將竹編技藝融入到未來的紡織領域,將“非遺”以一種新身份得到傳承的責任任重道遠。“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將傳統的竹編工藝與現代紡織技術相融合,以文化衍生為更高層次的經典是我們紡織專業學生對“非遺”傳承的態度和決心”志愿者代表李碧波動情說道。
實踐團親自體驗竹編藝術
致敬匠心,傳承經典。感謝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堅守,使得傳統手藝流傳到現在,將竹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竹編不止是一件商品、一樣工具,它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竹編工藝與紡織工藝有太多的相似和包容,我們堅信,年輕一代將用與時俱進的思維與傳統手藝去碰撞、創新將賦予肖氏竹編新的生命。
作者:龔旭昱 許婷 攝影: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