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相傳頌醫道,守正創新煥生機
諸藥所生,皆有境界;草木有靈,人間有情。為深入探究新時代背景下中醫藥行業經營模式及現代化發展路徑,7月9日,魯東大學數學與統計科學學院“星火·追尋”紅色筑夢實踐團來到了煙臺市華毓中醫館,通過參觀體驗、深度訪談、發放問卷等方式,深入中醫藥行業內部,在記錄中醫藥從業者真知灼見的同時,探索中醫藥傳承發展的煥新之道。
訪談前期,我們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制作了不同的訪談提綱與調查問卷,以確保獲取更為全面且真實的調研數據。進入中醫館后,團隊成員分別對中醫藥從業者和公眾發放調查問卷并進行訪談,從多維度了解到不同角色背景下對于中醫藥文化延續振興的看法與建議,進一步探究中醫藥文化的創新發展路徑。
信念堅定守其根,不忘清風醫者心
在華毓中醫館王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一同參觀了明目室、理療室、針灸室等各個工作室,深切感受到當下中醫藥行業發展的多樣化與一體化。在訪談過程中,王老師告訴我們:“中醫藥文化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堅守中醫藥本真的基礎上,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文化是我們的使命與擔當。”我們希望可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讓傳統中醫藥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讓更多的人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與魅力。
圖為團隊成員對中醫館工作者進行訪談。劉曉宇 攝
葉嘉瑩有言:“卅載光陰彈指間,未因墨染是初心。”中醫藥從業者始終將中醫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銘記清風來時的那份純真和初心的澄明,立足中醫藥文化傳統根基,保持與時代同發展共進步。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在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應明理曉情,勵志篤行,用信念去堅守本真,用創新來豐富發展,不負中醫藥從業者的囑托,去思、去行、去探索,為中醫藥文化振興不斷注入青春活力。
傳承創新互成就,砥礪前行破困境
團隊成員在參觀體驗過程中發現,華毓中醫館突破傳統局限,緊跟時代步伐,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條老中醫坐診、科技醫療檢測、媒體宣傳、理療體驗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新型道路。醫館將現代科學技術與中醫治療有機結合,充分運用全維度體測技術、紅外線體質評估、足三里穴位電療法等現代醫療檢測技術,輔助老中醫傳統的切脈診斷,真正實現了文化與創新齊飛,傳承與發展共色。
圖為中醫館介紹人帶領團隊成員體驗館內檢測設備。劉曉宇 攝
當談及中醫藥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時,中醫館負責人思考良久,分別從中醫藥自身局限、文化傳承力量不足兩方面進行了回答:首先,西醫主要對病情進行數據化分析得出更為直觀而細致的診斷劃分,而中醫往往是比較模糊的概念,這就從根本上造成了中醫藥被大眾所質疑的現狀。除此之外,她還提到人才缺失也是中醫藥文化發展面臨的一大痛點。現如今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需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引導和激勵更多新型人才投入到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中去。
鑒往所以知來,守正故能創新。傳承之路面臨多方挑戰,而中醫藥不僅僅是古書上“東方本草,任重道遠”的提醒,還需要一代代守護人的共同譜寫,更需要“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真心。于時代浪潮間,我們應守心如故,除虛握實,用歷盡千帆舉足若輕的沉淀、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的堅持、風起云涌緊跟時代的創新,砥礪前行、接續奮斗,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文化自信依如故,賡續綿延譜新篇
歲月潑墨,綴下繁花;時序流轉,丹心永固。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物質力量的支撐,也亟需不竭精神力量的澆筑,文化自信始終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中醫藥的文化自信深植于其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理論體系,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中醫藥始終保持其獨特的治療方法和哲學思想,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寶貴的時代價值。
“西醫固然走在時代前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中醫藥會被淘汰。”王老師滿懷信心地說道。疫情大考過后,人們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為更好適應現代化發展,中醫藥行業正不斷探索實現轉型升級,從傳統的望、聞、問、切到數字科技賦能,從古老的“治未病”理論到中醫預防保健體力技術的發展,中醫既打開了大門,又守牢了底線,既遵循了自身的發展規律,又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創新活力。千秋萬代,通達古今,中醫文化都在用自信的光芒照亮世界每一個角落。
圖為團隊成員與中醫館工作人員合影留念。褚召明 攝
年譜輪回映新朝,同舟共濟展華章。文化傳承是精神火炬的接力,是上一代滿含期許的交付,是后人懷揣崇敬的傳承。《人民日報》中這樣說道:“青年、國家、時代,是形影相隨的鐵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濤。”恰逢青春盛世,我們應用行動將中醫藥文化之芽培育成參天大樹,承其經典,創其新生。唯有深諳薪火相傳,守正創新,方能喚醒文化基因,彰顯文化自信,在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中穩步前進,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