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學校者,文明進化之泉源也。”一所學校不只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更是傳承與延續中華傳統文化和優良精神的源泉。為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抗震救災的重要論述。2024年7月7日,河南工業大學“鄭在阿壩·匯流映川”赴川西地區社會實踐團隊(以下簡稱為“團隊”)一行來到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北川中學,學習、傳承并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北川中學,在歷經磨難中扶搖直上北川中學,是一所以“愛國、感恩、樸實、勤奮”為校訓的省二級示范性普通高中,也是北川羌族自治縣唯一的單設高中。北川中學以其優質的教育質量和獨特的民族特色,成為了四川省內一所重要的高中,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該校曾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創,兩棟教學樓垮塌,造成1000多名學生遇難。災后,學校得到了中國僑聯組織的華人華僑援建,于2010年8月投入使用。如今,這里成為了抗震救災精神傳承的重要陣地。
聚焦學子,在暢談校史中感恩援建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地震中北川中學遭受了重創,但也正是在這場災難的洗禮下,鑄就了北川中學師生不屈的脊梁和頑強的意志。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有關北川中學的更多信息,團隊聚焦北川中學學子,進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訪活動。
此次采訪活動由團隊隊長李遠宏擔任采訪員,他對一名高三優秀畢業生進行了關于北川中學的基礎情況以及畢業生畢業后的感受進行了采訪。在采訪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學校在震后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及組織的幫助,北川中學終獲涅槃重生,這充分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國精神。當談到關于畢業后的感受時,他感慨地說到:“我對母校給予我的栽培之恩感激涕零。我覺得,不管未來在哪個行業拼搏,只要能夠為祖國盡一份責,為家鄉獻一份情,都是相當不錯的。”
團隊成員集體認真的聽取了對這位同學的采訪,他的話語中充滿了真誠和感恩。因為他知道,如今美麗而現代化的北川中學,是無數愛心與汗水的結晶。
北川中學,抗震救災精神的璀璨燈塔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生動體現和豐富發展,是激勵中華人民不斷戰勝困難、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北川中學的抗震救災歷程,便是永不磨滅的抗震救災精神的象征。震后的北川中學及時復課,為學生提供了繼續學習的場所和機會,這為高三學生參加高考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當年的高考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北川中學師生在災難面前展現出的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和正能量。他們團結一心、互相鼓勵、勇敢堅強地面對災難,共同挖掘生命通道,拯救了許多幸存者,用行動詮釋了生命的堅毅和民族的脊梁。作為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中學,北川中學還自覺擔負起了搶救羌族文化的重任,將優秀的羌族文化傳承并弘揚下去。新北川中學的建成,是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和歸僑僑眷抗震救災、支持災后重建的愛的豐碑。如今,新北川中學砥礪前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已成為綿陽市普通高中幸福教育的一張新名片。歲月流轉,北川中學的抗震救災精神依然熠熠生輝。
砥礪前行,北川中學的偉大夢想續航北川中學的故事,彰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優越感。它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大家團結起來,凝聚起強大的力量,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北川中學不僅將抗震救災精神傳承了下去,還在不斷地延續和發揚這種偉大精神,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北川中學學子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努力追求夢想,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相信在未來,北川中學將繼續擔當起傳承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重任,為培養更多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新一代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