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江西財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非遺筑夢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彭剛、楊凱的帶領下,走進九江市城門街區,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傳承與保護活動,追尋非遺文化的足跡,感受文化的余溫,學習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鄉賢傳薪火,文化續根脈7月7日上午,柴桑區志愿服務聯合會黨支部書記兼副會長王帥熱情接待實踐隊一行,隨后王書記認真仔細地為大家講解鄉賢館的古代先賢、革命烈士、學界驕子、文藝人才、道德模范、民間工匠等鄉賢的先進事跡,讓實踐隊員們對當地歷史文化有了新的了解與感悟。城門鄉賢館是集眾多功能于一體的集成化服務群眾的活動陣地,各位鄉賢為城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善舉和精神激勵著更多人敬鄉賢、學鄉賢、做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
學子紅心向黨,凝聚青春力量下午,實踐隊成員們共赴九江市城門街區紅色研學基地,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黨建教育和實踐活動。實踐隊成員們首先參觀了展館的“井岡山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及“抗洪精神”六個篇章。通過指導老師的講解以及在數字科技手段的生動演繹下,一幅幅生動的戰役場景躍然眼前,一個個浴血奮戰的畫面震撼心靈。隊員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段艱苦卓絕的長征歲月,深刻感受到了偉大建黨精神的不朽。
山歌悠揚傳非遺,文化韻味入心田“山歌好唱難起頭,鐵匠難打釣魚鉤”,7月8日上午,實踐隊員們在王書記的帶領下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山歌(城門山歌)。在王書記的講解下我們了解到城門山歌是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隊員們了解到城門山歌歷史淵源悠久傳承千年,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口傳心授,代代相傳。通過這次學習,大家更能感受到九江城門山歌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科技賦能非遺竹編,傳統技藝煥發新生當日下午,實踐隊員們聯合第六代非遺竹編傳承人為老人們現場編織竹編展示竹編藝術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隊員們將現代科技元素巧妙地融入竹編技藝教學之中,利用電腦大屏幕教學讓參與者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竹編的樂趣,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個性化和精準化,為參與者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此次教學活動不僅讓老人們學會了竹編技藝,更讓老人們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樂趣。他們紛紛表示,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對傳統文化和科技技術有了更深地了解和認識。
贛鄱之行體驗農情,囑托在心奮進同行7月9日上午,實踐隊在公司劉華總經理的引領下,探訪了柴桑區白合村的生態農業產業園,親臨火龍果種植基地。劉總詳盡介紹了火龍果的栽培技巧,隊員們積極互動,分享觀點。隨后,他展示了產業園的高科技應用,包括智能溫控及實時監測系統,與隊員們的計算機專業背景高度契合。劉總勉勵他們,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以科技賦能農業。實地考察后,隊員們深感農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也見證了科技在現代農業中蘊藏的巨大潛能。
花開滿紅樹,勞動最光榮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在汗水中感受成就。炎炎夏日的午后,非遺筑夢社會實踐隊的14名師生踏上了前往玉米種植基地的征程。陽光熾烈,炙烤著每一寸土地。然而,這并未阻擋隊員們的熱情,他們積極投身于玉米的采摘與打包工作。隨著氣溫的不斷攀升,汗水浸透了衣衫,但隊員們依舊堅持不懈,展現出了頑強的毅力。在默契的分工合作中,隊員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采摘玉米穗,有的則進行打包整理,還有的承擔砍除老玉米秸稈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農業生產的艱辛與不易,更在團結協作與堅持不懈中領悟到了勞動的真諦,體會到了快樂和成就感。
愛心潤童心,責任守初心7月10日上午,實踐隊精心策劃的“‘英’對自如”英語趣味小課堂在鄉賢館熱烈地開講。通過活潑的歌曲引入和有趣的“開火車”游戲,孩子們迅速被吸引到英語學習的世界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英語單詞和日常表達,更在游戲中感受到了英語的無限魅力,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場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讓鄉村的孩子們對英語學習充滿了期待和熱情。
智啟未來,教融科技下午,為了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實踐隊成員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有趣的實例,為孩子們講解了豐富的科普知識。首先實踐隊指導老師通過分班教學,孩子們親自動手參與了圖形化Scratch編程等創新活動,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然后團隊成員們組織了科技繪畫作品展示和科學知識競答活動,孩子們在互動中加深了對科學的了解,點燃了他們心中的科創火種。此外,實踐隊還通過問卷調查和面對面訪談,對科普教育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并發放了自制的宣傳手冊,為鄉村科普教育貢獻了一份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團隊成員們將繼續秉持初心,用愛心與責任為更多的孩子帶去希望與光明。
筑心防溺壩,守命安全堤7月11日上午,實踐隊員們前往鄉賢館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隊員們對小朋友們進行了防溺水安全知識的提問,并為其準備了一些小禮品,小朋友們積極回答問題。通過本次防溺水安全教育宣傳活動的開展,小朋友們深入了解到了防溺水安全的重要性,并謹記了“六不”原則,相信他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會遠離危險水域,珍愛自己的生命,健康快樂地成長。
情系孤寡老人,志愿溫暖人心當日下午,實踐隊來到城門鄉白畈村孤寡老人家開展“情系孤寡老人,志愿溫暖人心”社會實踐活動。進入老人家后,實踐隊員們便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帶著清潔工具,分工明確,力求為老人們打造一個整潔、舒適的居住環境。隨后隊員們耐心聆聽老人過往的經歷與故事,老人深有感觸地表示,黨和政府關注孤寡老人的生活狀況,提供了多種形式的救助和幫扶,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越來越幸福,青年學生更加堅定了隊員們服務社會、關愛老人的決心。在社會飛速更迭的當下,青年應當看看那些可能被忽視的人,關注當下的老年人,就是在關注未來的自己。
實踐獻廬山,青春暖站臺7月12日,實踐隊員一行抵達廬山站便快速投入到志愿服務中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確保志愿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他們有的在站內引導旅客準確找到候車區域、檢票口和站臺,有的在志愿服務臺提供車次班次信息、指路問路等咨詢服務,還有的在出站口引導旅客有序出站,確保他們的出站過程順暢無憂。實踐隊員們以實際行動展現了雷鋒精神,為旅客提供了貼心周到的服務,讓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與關懷。此次廬山站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提升了火車站的服務質量,也為青年學子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實踐平臺,讓隊員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鍛煉能力。通過此次活動,實踐隊員深刻體會到了志愿服務對于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隊員們將更加積極地投身到志愿服務中去,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為人民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本次“三下鄉”非遺筑夢之旅,青年學子深植文化沃土,科技賦能非遺竹編,傳統科技煥發新生。我們親歷歷史,感受鄉賢精神,體驗紅色文化,領略山歌之美,探索竹編之韻等,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傳承與創新。未來,我們將持續接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共同書寫中華文化的輝煌篇章。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一場文化的覺醒,青年力量,正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