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威海,暑氣蒸騰,卻擋不住山東大學(威海)山海“博時急救”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傳遞溫暖的腳步。7月20日,團隊走進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怡園街道東澇臺社區,開展以“普及心肺復蘇,守護生命安全”為主題的急救宣傳活動,通過發放宣傳單、現場講解等方式,將急救知識送到居民身邊,助力提升社區居民急救意識。
前期籌備:讓知識“看得見、聽得懂” 為讓急救知識有效傳遞,團隊成員提前精心籌備。梳理心肺復蘇核心要點,把專業的醫學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融入宣傳單內容。設計宣傳單時,以簡潔明了的文字搭配直觀圖示,清晰呈現心肺復蘇的操作流程、按壓頻率(100-120次/分)、按壓深度(成人5-6厘米等)等關鍵知識,力求讓居民“一看就懂”。同時,成員們反復演練講解話術,確保面對居民咨詢時,能準確、清晰地傳遞急救知識。
社區宣傳:街頭巷尾的“急救課堂” 活動當天,東澇臺社區的廣場、樓棟間、綠化帶旁,都成了團隊成員的“移動課堂”。大家身著印有“山海博時急救宣傳團”字樣的紅色馬甲,手持宣傳單,主動向居民靠近。
在社區廣場,一位帶著孩子的阿姨引起成員注意。成員快步上前,溫和說道:“阿姨,給您和孩子講講心肺復蘇知識吧,關鍵時候能派上大用場!”接著,指著宣傳單上的圖示,從發現有人暈倒如何判斷意識,到規范進行胸外按壓、人工呼吸的步驟,耐心講解。孩子睜大眼睛聽得認真,阿姨也不時點頭,還主動提問,成員一一細致解答,讓知識在交流中傳遞。

遇到在綠化帶散步的老人,成員們放慢腳步,輕聲招呼:“大爺,給您講講心肺復蘇,多了解點急救知識,心里也踏實!”面對老人,成員們語速放緩、聲音洪亮,把心肺復蘇的重要性和操作要點反復強調。老人聽得專注,還感慨道:“現在的年輕人有心了,這些知識真得學學!”
社區角落處,一位正在整理雜物的阿姨,也迎來了熱情的宣講。成員蹲下身,遞上宣傳單,結合實際場景講解:“要是身邊有人突發狀況,掌握心肺復蘇,說不定就能挽救一條命!”阿姨停下手中動作,認真聆聽,對成員豎起大拇指。
互動升溫:知識在交流中扎根 宣傳過程中,互動問答成為深化知識的“催化劑”。成員們結合宣傳單內容,向居民提問,如“心肺復蘇時,按壓和通氣的比例是多少”“按壓中斷時間為啥要盡量縮短”等。居民們或思索、或討論,積極回應。答對的居民臉上洋溢著自豪,答錯的也在成員講解下,清晰了知識要點。這種互動,讓心肺復蘇知識不再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真正走進居民心里。
青春擔當:以行動守護社區安全 此次東澇臺社區之行,山東大學(威海)山海“博時急救”團隊的成員們,用實際行動詮釋青春擔當。從前期籌備的用心打磨,到社區宣傳時的耐心講解,再到互動交流中的真誠回應,每一步都飽含著對“普及急救知識,守護生命安全”的執著。
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更多社區,開展形式豐富的急救科普活動,讓急救知識如蒲公英種子般,在更多地方扎根、發芽。以山大學子的熱忱與專業,傳遞急救力量,為社區安全筑牢防線,讓“救在身邊”的理念,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也讓社會實踐的青春光芒,在服務社會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