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智繪芯途”實踐團:探訪湖北抗戰館 智繪復興“芯”征程
發布時間:2025-07-08 閱讀:
7月6日,在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我院“智繪‘芯’途”走進湖北軍民抗戰紀念館,在日軍侵華罪行展的歷史實物與影像資料中,重溫民族危亡時刻的抗爭歷程,感悟七七事變所承載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核。
展廳內,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歷史照片與文獻記錄構成了厚重的開篇。泛黃的《申報》影印件上,“盧溝橋槍聲徹夜不息”的標題清晰可辨;玻璃展柜中,日軍侵華使用的武器與中國軍民自制的土槍形成鮮明對比,無聲訴說著裝備懸殊下的頑強抵抗。實踐隊隊長張延龍翔介紹,七七事變作為全民族抗戰的開端,不僅是日軍全面侵華的標志性事件,更推動了國共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展現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民族氣節。
在“華中抗戰”展區,湖北軍民在武漢會戰、鄂西會戰中的戰斗史實引發師生駐足。一組記錄1938年武漢上空防空作戰的影像資料顯示,當時僅有數十架戰機的中國空軍與日軍航空兵展開殊死搏斗,年輕飛行員平均犧牲年齡不足23歲。隊員李欣陽感慨道:“戰機性能差距懸殊卻從未退縮,這種精神正是今天我們廣大學者需要傳承的。”
博物館館長萬學工表示,每年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后,高校師生就會成為參觀的主力群體,年輕一代對歷史細節的關注與思考,體現了歷史記憶的代際傳承。這些承載著民族創傷與抗爭精神的史料,正通過青年群體的學習與傳播,轉化為新時代的奮進力量。
實踐團帶隊老師唐瓊在參觀結束后表示,選擇在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組織此次活動,是為了讓青年學子從歷史細節中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邏輯。張延龍翔表示:“如今人工智能、自動化等領域的技術競爭,本質上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新戰場,這正是我們專業學習與國家需求的連接點。我們當發揮青年力量,助力祖國富強。”
作者:吳孟陽 來源:武漢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智繪芯途”暑期社會實踐團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