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社會實踐,我做交通指揮官
發布時間:2025-02-04 閱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寒假拿到機動車駕駛證后,我懷著對基層生活的好奇與想要鍛煉自身能力的渴望,我投身到農村交通指揮官的基層社會實踐活動中。這段經歷如同一扇窗,讓我看到了農村交通的真實模樣,也讓我在磨礪中不斷成長,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深刻的感悟。
此次實踐,我負責的是 歡墩 的日常交通指揮工作。這個村子處在幾條重要鄉道包括班莊,孫凈村、東方紅以及省道的交匯處。隨著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私家車數量大幅增加。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里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道路狹窄且缺乏必要的拓寬規劃,交通標識殘缺不全,更沒有規范的停車區域。每天清晨和傍晚的出行高峰期,村子里的主干道就成了 “停車場”,喇叭聲此起彼伏,交通秩序混亂不堪。
我的工作從每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升起就開始了。在村口的主要路口,我身著反光背心,手持指揮棒,引導車輛有序通行。當車輛擁堵時,我需要迅速判斷車輛的行進方向,合理安排車輛依次通過,確保道路暢通。糾正違規行為也是我的重要職責,面對亂停亂放的車輛,我會禮貌地上前勸阻,告知車主規范停車的重要性;對于闖紅燈的村民,我會耐心地講解交通規則和潛在的安全隱患。
然而,實踐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村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出行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部分村民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對交通規則置若罔聞。有一次,一位大爺為了少走幾步路,直接將電動三輪車停在了路中間,導致后面的車輛排起了長隊。我上前勸說,大爺卻一臉不悅,認為我是在故意為難他,還嘟囔著 “在自己家門口停車,礙著誰了”。我耐著性子,向大爺解釋亂停亂放不僅會造成交通堵塞,還容易引發交通事故,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大爺才不情愿地將車挪走。
除了村民意識問題,復雜的道路條件也給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村子里的道路大多是多年前修建的,狹窄且彎彎曲曲,有些路口甚至沒有基本的指示標志。在一些丁字路口,車輛交匯時常常互不相讓,導致嚴重堵塞。記得有一次,兩輛相向而行的貨車在一個狹窄的路口相遇,由于雙方都想盡快通過,互不相讓,很快就造成了長達幾十米的車龍。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一邊安撫司機的情緒,一邊指揮其中一輛貨車倒車至較寬的路段,讓另一輛貨車先行通過,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努力,才成功疏通了道路。
面對這些難題,我積極想辦法解決。為了提高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制作了精美的交通安全宣傳海報,張貼在村子的宣傳欄、超市、學校等顯眼位置。同時,我們利用周末時間,在村里的廣場舉辦交通安全知識講座,通過播放交通事故警示片、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向村民普及交通規則和安全知識。為了讓宣傳更接地氣,我們還將交通安全知識編成了通俗易懂的順口溜,深受村民喜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村民們的交通安全意識明顯提高,對我的工作也更加理解和支持。
針對道路條件復雜的問題,我和村委會成員一起對村子里的道路進行了全面排查,在一些關鍵路口設置了簡易的交通標識和減速帶。同時,我們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爭取資金支持,對部分狹窄道路進行拓寬改造。在日常工作中,我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交警的指揮手勢和疏導技巧,提高自己應對復雜交通狀況的能力。
通過這次基層社會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基層工作的艱辛與不易。作為一名交通指揮官,不僅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更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在指揮交通的每一個瞬間,我都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每一個手勢、每一句話都關系到道路的暢通和村民的安全。同時,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在與其他志愿者和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讓村子的交通狀況逐漸得到改善。
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收獲的不僅僅是工作經驗和能力的提升,更是對基層社會的深入理解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小小的努力,都有可能為社會帶來積極的改變。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關注基層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建設更加美好的鄉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堅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農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交通秩序也會更加井然有序。
作者:丁彥超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