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肩負新時代文化傳承使命,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發展,安徽財經大學“皖美‘守藝人’”實踐團于1月15日-1月16日深入安徽省望江縣開展望江挑花專題調研活動。安慶市望江縣地處長江中下游,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濱江縣城,以傳統非遺技藝望江挑花和豐富的生態資源而聞名。實踐團通過走訪望江挑花發源地及傳承基地,探尋傳統挑花技藝的歷史脈絡,挖掘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新路徑,為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溯源傳統技藝,探訪望馬樓村1月15日,實踐團隊來到望江縣望馬樓村,這是望江挑花的發源地,素有“挑花之鄉”的美譽。村莊依山傍水,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擺放著精致的挑花作品,濃郁的傳統手工藝氛圍撲面而來。在村里挑花藝人的工作坊內,團隊成員觀看了從選材、圖案設計到挑花針法的一整套工藝流程,了解到這項技藝的核心在于“一針一線間的匠心與耐心”。
傳承人向團隊介紹了挑花的起源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望江挑花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獨特風格,不僅是一項民間工藝,更承載了家族的祈福愿望。每一個挑花圖案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比如‘花開富貴’象征繁榮昌盛,‘喜鵲登梅’代表喜慶吉祥。”傳承人還強調,傳統挑花技藝全部手工完成,工序繁復且耗時漫長,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精雕細琢。其中作品主要是以青白二色為主,寓意“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其中針法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從最初起針的地方完成整幅作品的繪繡,意寓“有始有終,不忘初心”。
實踐團隊還嘗試親手操作挑花工藝,在傳承人的指導下,用針線勾勒簡單的花紋。成員們紛紛感慨:“看似簡單的一針一線,實際需要極高的專注和技巧,真正體現了匠人精神。”在體驗中,團隊深刻感受到望江挑花不僅是地方文化的瑰寶,更是先輩們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與生活智慧的結晶。
圖1:實踐團成員在望馬樓村體驗挑花技藝
傳承與創新并舉,走進皖江學校傳承基地1月16日,實踐團來到了皖江學校望江挑花傳承基地。與望馬樓村側重傳統技藝展示不同,這里更注重挑花技藝的創新與現代化應用。在傳承基地,團隊成員參觀了豐富多樣的挑花作品,從經典的挑花桌布、服飾到充滿創意的文創產品如挑花書簽、抱枕和布藝裝飾品,充分感受到這一傳統技藝煥發出的現代活力。
團隊成員還與正在接受培訓的學員進行了交流,了解到基地還定期組織挑花技藝課程,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和返鄉創業者參與。培訓課程不僅教授傳統工藝,還鼓勵學員開發個性化設計,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創新探索。一位學員表示:“在這里學習挑花,不僅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看到了這門技藝的廣闊發展空間。”
實踐團隊被這種“傳承+創新”的模式深深觸動,望江挑花能夠通過創意設計和市場化推廣找到新的發展路徑,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價值,這不僅有助于非遺保護,更為鄉村振興開辟了新思路。團隊成員紛紛表示:“皖江學校的傳承模式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市場結合的巨大潛力。”
圖2:實踐團成員參觀皖江學校傳承基地的挑花作品
實踐團成員感言“望江挑花不僅是一項傳統技藝,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在現代化浪潮中,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是我們青年一代肩負的責任。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望江挑花,讓非遺文化繼續綻放光彩。”
圖3:團隊成員合影留戀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望江挑花的文化價值與傳承現狀。從望馬樓村的傳統技藝到皖江學校的創新實踐,望江挑花的傳承之路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實踐團將整理調研成果,通過撰寫報告、傳播視頻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推動望江挑花的傳播與保護。同時,團隊也計劃與地方文化部門合作,探索挑花技藝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大的生機。
在文化歷史發展的血脈中不斷開拓前進,創造性轉化望江挑花的發展方式和創新轉化望江挑花的表達方式是吾輩新時代文化發展所必須肩負的歷史責任。望江挑花,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新時代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