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先人腳步,對話美麗長治
中國青年網長治1月17日電(通訊員 王燚夢)為深入挖掘長治這座兵家必爭之地的文化內涵,學習上黨地區的歷史沿革,傳承和發揚這座城的文化底蘊,曲阜師范大學“與儒偕行貫文脈,與時俱化譜新篇”實踐團長治分隊圍繞長治博物館,于1月16日赴長治市博物館開展實地調研,深入研究獨屬于長治的文化魅力所在,探究作為市民,如何保護并發揚這塊土地的歷史價值。
品味文化底蘊,赴約溯源之旅長治是古上黨的中心區域,雄踞太行山南端,“與天為黨”,兵家必爭,是東周時代的一方風云之地。無論是晉國春秋稱霸,韓趙魏戰國爭雄,還是秦統一六國,都在這塊古老的大地上,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然而由于時代久遠,史載缺略,更多細節,鮮為人知。
為更有針對的進行實地考察,實踐隊成員在長治博物館內對前來參觀的游客進行了采訪和問卷調查,實踐隊采訪到的熱心群眾里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兒童,他們有些三五結伴前來參觀,有的則是和父母前來,亦或者是由老師帶隊前來了解這塊兵家之地的魅力所在,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對歷史文物的愛好者前來參觀。
通過與館內參觀者的交談,實踐隊成員了解到老一輩人,經歷過并不太平的時期,因此對這塊兵家必爭之地有很深的感情情結,他們依靠太行山而生,依靠太行山而活,這塊兵家之地在年輕人一代中的認知度不高,對長治的歷史沿革的關注和認同逐漸減弱,加之由于時代久遠,史載缺略,更多細節,鮮為人知,長治文化和對長治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圖為不同時期的長治地區的范圍。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燚夢 供圖
總覽全館,發掘魅力長治市博物館占地面積13340平方米,建筑面積8200平方米,展廳面積5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為辦公樓、文物陳列樓、古墓陳列廳等。長治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共有5大展陳單元,分別為創世之初、石之美者、塑土成陶、晶玉之瓷、吉金佳器構成。
長治市博物館基本陳列“上黨從來天下脊—長治古代文明展”,分別為創世之初、石之美者、塑土成陶、晶玉之瓷、吉金佳器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名為“創世之初”。主要反映的是早期人類在長治地區生產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人類使用石器為主的階段稱為石器時代。長治在沁源縣發現義和、花坡兩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則在整個長治市范圍內都有發現,有力地表明了長治是中華文明的早期孕育、發展地之一。
第二單元名為“石之美者”,呈現的是玉石雕琢而成的器物。玉器是古人溝通天地、祭祀的社稷重器,有著6000年至8000年的歷史。該單元展示的玉器,主要出土于長治分水嶺及潞城潞河、長子牛家坡的春秋戰國墓葬中,種類豐富、精美非凡。時期為西周、春秋、戰國,多為祭祀、禮儀、裝飾、陳設用品,玉質精美,做工精細
第三單元的核心主題是“塑土成陶”。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在該單元中展陳的文物多是長治地區出土的陶器,時間跨越也非常廣,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體現“龍山文化”特色的陶器,還有部分商至漢代的陶器,陶器種類包括飲食器、貯藏器等生活實用器和專為殉葬而制作的各類明器。隋唐之際,制陶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種類豐富的陶俑是長治唐代陶器的一大特點,尤其是用作明器的三彩陶器,凡是與死者在世生活有關的如建筑、家具、牲畜和人物等無不具備,生活用器品種齊全、式樣繁多,建筑物既有亭臺樓閣,又有花園中堆砌的假山、水榭;牲畜有馬、駱駝、豬、牛、羊、狗;禽有雞、鴨;人俑有貴婦人、男女侍俑、拉馬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包羅萬象,真實再現了當時各個階層人士的不同生活面貌。
第四單元名為“晶玉之瓷”,展陳的有隋代的青瓷器,唐代的白瓷,以及宋、金、元代的瓷器。唐時期,隨著白釉瓷器的日臻成熟,在北方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系統,與南方越窯青瓷相媲美,世稱“南青北白”。該館珍藏的宋、金、元時期瓷器品種數量多,南、北窯系均有,主要以霍州窯和磁州窯系列為主,其中長治的八義窯(磁州窯系)生產的紅綠彩瓷是我國北方地區較具特色的釉上彩瓷。
第五單元名為“吉金佳器”,顧名思義展示的就是青銅器。此次展出的青銅器,以長治分水嶺、郊區、潞城、長子、屯留等地出土的商、周器物為主。長治出土的商代器物與二里崗、殷墟時期銅器風格一致;而西周、春秋、戰國器物則表現了晉式銅器的精美藝術造型和高超工藝水平。
圖為實踐隊員和參觀的小朋友交流。通訊員 王燚夢 供圖。
參觀中,實踐隊員更為直觀的了解了作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之地,長治蘊含著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代石刻遍布于此。
速度溫度兼具,發展魅力長治通過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深入了解了長治地區文化,感受到了這塊土地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長治博物館的完善和修建不僅影響了長治市的發展過程,也塑造了長治市的獨特風貌和文化特色。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千古清風”展廳。通訊員 王燚夢 供圖。
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實踐隊員發現長治市博物館內不僅設有數字專區,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這種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宣傳弘揚長治市文化。另外,博物館還設有流光溢彩一山西特色琉璃專題展以及“戰國車馬坑”展覽讓大家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如果說科學技術延長了文化發展的長度和廣度,那么人文關懷就是文化存在的基石與厚度。只有同時擁有了速度與溫度,歷史留在這座城的韻味永遠不會隨時間被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