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嵊州,人杰地靈,養育一方人情。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許多文化瑰寶,這次隊員的目光放在了非遺上,隊員們探訪了浙江泥人宓,找尋非遺的魅力。
炎炎烈日,隊員們到達了浙江泥人宓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剛進門左手邊的代序以及熱情等候的朱先生和宓先生。引人注目的代序上寫的是宓風光先生的名字來源、大致經歷。
回望自己成長中的人生際遇,宓先生感慨萬千藝術道路充滿著曲折,除了勤奮和執著,還需要沉得住,耐得住寂寞,堅守住清貧。童年時代的宓先生,有著不尋常的經歷。他流過浪,扛過木頭,拉過泥磚,澆過瀝青馬路,也做過雕花匠,歲月的種種磨礪在他的臉上和內心里留下了剛毅的特征。而這些由自己人生閱歷得到的品質也為宓先生日后的作品創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陷入泥潭”,也許是宓先生對自身投入泥塑創作的一種戲稱,也許也是對自己能從從前艱苦飄渺的人生剛毅地走下來的一種感激。宓先生,陷入“泥潭”,度過“泥潭”,感激“泥潭”,懷著這樣在痛苦中品味快樂心境進行藝術創作。
接著隊員們在朱先生和宓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了宓先生的作品展館,經過朱先生的介紹,隊員們了解到宓先生精于雕刻并擅毛筆速寫、水愚人物、水墨漫畫。專攻泥塑更以卓著之藝跡被列為中國三大泥塑流派之一,稱為“浙江泥人宓”。宓先生也向隊員們介紹了他的作品,其中包括泥塑、漫畫、版畫等等,讓隊員們深刻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表達含義。
在對宓風光先生作品有了一定了解后,隊員們也與宓先生進行了座談,宓先生講述了自己走入這項藝術的契機,他首先接觸到的是涂鴉,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和熏陶,后于十八歲當學徒做木雕,后來當地要辦一個泥人廠,宓先生也被叫去參加,于是便開始了泥塑之路,一做便是四十多年,造就了現如今的成就。隊員們積極提問,宓先生也十分樂于回答隊員們的問題,解答隊員們的疑惑。其中隊員問到如何做到對藝術的堅持,宓先生回答道遇到問題要學會解決,慢慢克服躁動的心,靜下心來去做事,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問題,遇到問題要是不走了也就不會進步,要是成功搬起這塊“石頭”便又是前進了一大步,要學會吃苦,增強自己的認知感。宓先生的回答讓隊員們收獲頗豐,要學會堅持,學會吃苦,學會解決問題,對于生活中的“大石頭”勇敢面對,積極應對,讓自己在漫漫道路上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