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交流融合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在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方面,更是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前景。
實踐啟程:西安建大筑夢閩南
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傳承”與“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指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在校團委的指導和支持下,組建了一支附有使命的暑期社會實踐團,于2024年7月20日至24日,深入廈門市與泉州市,開展了一場為期四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守護非遺,促進交流”為主題,旨在通過實地調研與文化傳播,為送王船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生機,同時加深兩岸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一、初心如磐,守護非遺本真
實踐團成員們帶著對非遺文化的敬畏之心,將目光投向了閩臺地區及東南亞華人社區中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文化。這一融合了民俗信仰與道教儀式的文化瑰寶,不僅承載著兩岸人民深厚的情感紐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并于2020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廈門市廈港龍珠殿、泉州市富美宮與文興宮等送王船文化代表性場所,實踐團成員們與宮殿負責人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學習。通過實地考察與訪談,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送王船文化的歷史厚重感與現實意義。負責人深情講述了送王船儀式的由來與寓意,它不僅是農耕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寄托,更是面對自然災害時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象征。
圖為團隊成員與富美宮負責人交流調研 倪三喜 攝
圖為團隊成員聽廈港龍珠殿的小志愿者講解 李思賢 攝
二、創新引領,讓非遺煥發新彩
面對送王船文化傳承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實踐團成員們沒有退縮。他們結合自身專業知識與新媒體技術,為宮殿提供了文化活動策劃與文創產品設計方案。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短視頻、直播、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手段,積極宣傳送王船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參與。同時,他們還為宮殿提供了文化活動策劃建議,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送王船文化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激發社會各界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三、兩岸情深,共筑文化橋梁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對送王船文化的深度探索與傳承之旅,更是一次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契機。實踐團成員們在調研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與相互融合。他們表示將繼續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與青春力量,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回顧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的師生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守護非遺、促進交流”的初心與使命。他們不僅為送王船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更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搭建了一座堅實的橋梁。展望未來他們將繼續秉承“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的信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同時,也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非遺文化、關注送王船文化,共同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來,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圖為團隊成員與文興宮負責人合影留念 倪三喜 攝
(通訊員 李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