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弘揚非遺文化,促進非遺保護,增強青年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和非遺保護政策的實施。近期,無錫學院"邳州藍印花布研學"小分隊前往邳州市岔河鎮良壁村,拜訪非遺藍印花布的傳承人王如坤先生,并進行“下邳尋布,守正傳承”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下邳歷久彌生花布繼藝待興
邳州非遺藍印花布是邳州獨特的文化遺產,邳州藍印花布染坊也是蘇北魯南唯一一家還存世延續的染坊,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極高的保護價值。團隊深入農村,拜訪非遺傳承人王如坤先生,并隨王如坤先生共讀《邳州藍印花布》一書,感受藍印花布的魅力。在創新性和獨特性方面,將徐州兩漢文化和花布結合使邳州藍印花布更符合人們的精神需求的同時與主流審美接軌。團隊成員傾聽王如坤先生講述每塊布背后的印染故事,隨著對藍印花布越來越清晰的了解,團隊成員認識到學習藍印花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通過參觀學習,團隊深刻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歷史的厚重。
圖|傳承人帶成員共讀《邳州藍印花布》
![](/d/file/0dc8fe536d412e5f815c26da9a30dfaa.jpg)
圖|傳承人向成員展示花布
印染程序重重研學氛圍濃濃
隨后王如坤先生帶領團隊成員欣賞了印染成品,染布圖案粗獷簡潔,顏色深沉素雅,成員漫步其中,對花布深深著迷。接著,團隊成員跟隨王如坤先生來到染坊,王如坤先生向成員們口傳身授印染的步驟,團隊成員用心傾聽并親自體驗。印染共分五步,首先是設計繪圖和鑿刻花板,接下來把調制的漿刮到白布上的花板上,曬干后入染,晾曬后刮灰斑和漂染,最后曬干即可。團隊成員耐心聽取王如坤先生講述染布的細節要點,初步掌握印染步驟,王如坤先生也細心幫助大家補全印染知識盲區,團隊成員受益匪淺。在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中,工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將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和富有創意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團隊成員感慨道:“親身體驗過后才能體會到印染過程時間之長、步驟之多,我們深刻感受到匠人們傳承非遺手藝的不易。”
圖|傳承人向成員講解染布流程
鄰里街頭采訪宣傳總結并進
初步掌握藍印花布之后,團隊走街串戶進行采訪,并同步在網上進行問卷調查,讓藍印花布走入大眾視線。根據調查顯示,很少有人了解藍印花布的手藝和現狀,為此,團隊成員進行了科普與講解,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了解邳州藍印花布,將來能加入邳州藍印花布的傳承發揚的隊伍之中。在采訪環節,王如坤先生說,20世紀80年代染坊遍布,村里染布搗漿的聲音不絕于耳,每家每戶都用藍印花布,冬暖夏涼的藍印花布制服和亮堂花編織的藍印花布飾品承載著他們一代人的回憶。在臨走前,王如坤先生給每個成員送布以示支持,全體成員表示真誠的感謝,對能夠研學感到榮幸和發自內心的喜悅,團隊將進一步傳承和發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工藝,讓更多人了解并熱愛這個美麗而又充滿藝術氣息的傳統文化。
圖|傳承人與團隊成員合影
世事變遷,潮流更迭,諸多老手藝急需保護,邳州藍印花布也需要更多的普及宣傳與傳承發揚。邳州藍印花布的延續需要新一代人的擔當和堅守,團隊本次實踐意義非凡,團隊成員系統認識并學習了邳州藍印花布,初步掌握了邳州藍印花布的印染流程,通過科普讓更多人熟悉了解藍印花布,為邳州藍印花布宣傳盡了微薄之力。
愿藍草印芳,布中生花,高掛的染布繼續飄揚在藍藍的天空,承載更多人的記憶。
實踐團隊:“邳州藍印花布研學”小分隊
指導老師:黃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