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青春獻力,共繪鄉村新畫卷
為了通過實際行動,探索農村夏日農忙現狀,了解鄉村手工作坊的生產效率,并關注鄉村學生的學習教育。在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隊以青春之名,深入鄉村,開展了“以青春之名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暑期實踐活動。深入鄉村,爭當先進,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服務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的實際力量
籌備:未雨綢繆,精心籌備顯真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出發前,我們團隊根據鄉村的自然環境及民風民俗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準備工作。
鑒于今年雨水豐沛,河流水位變化無常,加之奶牛場興建帶來的蚊蟲問題,唐曉怡同學未雨綢繆,精心籌備了大量花露水與白酒,既為隊員們提供了有效的驅蚊手段,也彰顯了團隊成員間的團結友愛;汪婭琳同學,作為此次教育支援的“主力軍”,提前備課,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材,模擬授課場景,并廣泛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力求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帶給鄉村兒童;吳欣怡同學則將目光投向了鄉村手工作坊,她選擇了一家塑料廠作為自己的實踐基地。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她提前研究了塑料生產的相關知識,準備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技能,并幫助工廠解決實際問題,為鄉村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實踐:躬行實踐,田間地頭辦實事
農田躬耕,體驗農忙
圖:唐曉怡協助村民完成玉米曬場工作,準備進行脫粒處理
唐曉怡同學在重慶市銅梁區高樓鎮米市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她深入田間地頭,親身體驗了玉米從收割到初步加工的完整流程,對米市村的農業生產模式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米市村地理位置偏遠,四周山巒環繞,交通不便,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難度。然而,面對自然條件的限制,村民們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今年,米市村的玉米種植量較去年顯著增加,這背后既有市場需求的推動,也有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影響。稻谷種植的重體力勞動讓許多老人望而卻步,加之米價低迷,農民們紛紛轉向種植奶牛場所需的玉米,以期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在連續多日的晴朗天氣下,玉米迎來了最佳收割期。村民們利用鐮刀等傳統農具,將一顆顆飽滿的玉米掰下。由于地形復雜,現代農業機械難以進入,因此玉米的運輸主要依賴人力。村民們肩扛手提,一筐筐地將玉米從坡道上背回院中。
圖:唐曉怡同學在剝玉米
為避免午后烈日下中暑的風險,并促進玉米輕微脫水以便于后續處理,村民們選擇將剛背回的玉米在院子里進行短時間的晾曬。傍晚時分,當太陽不再那么炙熱時,村民們開始撕玉米葉子。這是一項需要細致操作的工作,但同時也是整個過程中較為輕松愉快的環節之一。撕去葉子后,玉米本體得以展現,為后續加工做好準備。同時,村民們還會對玉米進行分類,區分出適合鮮食和加工的不同類型。
剝玉米粒是整個加工過程中最為耗時耗力的環節。村民們使用平角螺絲刀等簡單工具,沿著玉米粒根部逐一剝離。雖然過程漫長且辛苦,但大家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了這一任務。剝下的玉米粒被精心收集起來,準備進行后續加工或儲存。
經過幾天的暴曬后,玉米變得更加干燥,易于脫粒。村民們利用剝粒機等現代化工具進行大規模脫粒作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仍有部分玉米粒緊緊附著在棒子上需要人工剝離。最終,所有玉米粒都被晾曬在陽光下等待進一步處理。
唐曉怡同學表示:“本次米市村玉米豐收實踐紀實活動不僅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農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
(二)工坊實踐,洞察效率
在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手工作坊作為村民農閑時的重要增收渠道,其運作狀態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吳欣怡同學在村中塑料廠包裝崗位開展了實踐。
圖:吳欣怡同學在打包塑料零件
自加入塑料廠以來,她主要負責塑料零件的包裝工作。初期,面對不熟悉的操作流程,吳欣怡同學的速度雖不及熟練工,但她并未因此氣餒,而是通過不懈努力,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了顯著進步。
隨著吳欣怡同學在塑料廠包裝崗位上的日益深入,她不僅掌握了工作的精髓,還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潛藏于日常操作背后的多項安全隱患。首先是物料管理問題,塑料編織袋作為包裝材料,本應有序存放,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常被隨意丟棄,這不僅給工人的行走帶來不便,增加了絆倒的風險,更在無形中埋下了火災的隱患。其次,電氣線路的安全問題也引起了吳欣怡同學的注意。工廠內電線縱橫交錯,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有的甚至直接裸露在地面上,對工人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吳欣怡同學還注意到了工人吸煙這一不良習慣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在易燃物品密布的工廠環境中,吸煙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火災,給工廠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圖:塑料工廠機器設備
面對這些嚴峻的安全隱患,吳欣怡積極行動起來,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善建議。她首先建議工廠設立專門的物料收納區,對塑料編織袋等包裝材料進行統一整理和存放,確保工作區域的整潔有序,從根本上消除絆倒和火災的風險。
針對電氣線路雜亂無章的問題,吳欣怡同學提議使用扎帶等工具對電線進行捆扎和固定,將其整齊地鋪設在墻面或支架上,避免線路散落引發安全事故。她建議工廠配備足夠的滅火器,并定期組織工人進行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和演練,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能力。吳欣怡同學的這些建議得到了工廠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和積極響應,工廠人員紛紛稱贊吳欣怡同學是“認真勤勉的好同學”。
(三)教育幫扶,點亮希望
在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汪婭琳同學作為一名富有責任感的助教,面對一群基礎薄弱且活潑好動的小同學,展現出了非凡的教學耐心與創新能力。
圖:初期測試(學生基礎薄弱)
面對小同學們參差不齊的語文基礎及部分學生的不配合態度,汪婭琳同學精心設計課程,從最基礎的知識點入手,通過生動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語文概念拆解為易于理解的小塊,逐步構建起學生的知識體系。
針對初期測試中暴露出的學生成績薄弱點,汪婭琳同學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明確了每位學生的具體學習障礙。隨后,她制定了個性化的輔導計劃,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集體講解,對個別問題則進行一對一輔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穩步提升。
圖:汪婭琳同學在上課
經過汪婭琳同學的不懈努力,小同學們在后續的語文測試中取得了顯著進步,成績提升明顯。這一成果不僅體現了汪婭琳同學卓越的教學能力,更彰顯了她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與關注。我們相信,這些小同學們將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繼續茁壯成長,最終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圖:小同學作業明顯改善
汪婭琳同學的語文教學實踐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與嘗試,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教育無小事,處處皆學問”的深刻內涵。我們期待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她能繼續發揚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