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科技融合的背景下,2024年8月25日,西南科技大學“苗”惠“莓”麗羌鄉社會實踐小分隊,赴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星航草莓育苗基地開展實地調研并進行育種技術指導。小分隊由西南科技大學園藝專業教師張猛、生命學院分團委副書記余游老師帶領。
圖 1 實踐團成員與農戶在星航草莓育苗基地合影
小分隊成員在基地技術人員的帶領下進入育苗基地,觀察草莓種苗長勢。草莓種苗主要采用無性繁殖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利用草莓的匍匐莖形成的子苗進行繁殖,可以保持母株原有的品種特性,一株母苗繁育的子苗數量從50-200株不等,子苗的遺傳穩定性非常好。
圖 2 實踐團師生與農戶交流草莓育苗技術問題
面對一大片的草莓種苗育苗地,小分隊隊員李紅偉問:“一行草莓苗最佳的育苗株距是多少呢?”,育苗基地負責人張躍峰解答道:“基地設定的種植標準是株間相隔35公分,相隔太遠土地利用率低,太近株間生長會受到影響。”
圖 3 小分隊隊員根據草莓種苗的管理規程學習調配藥劑
實地觀察過程中,小分隊隊員們察看了草莓種苗的發病狀況,并分析部分病害植株的發病原因。草莓苗種植前期,需要雨水充足、溫度適宜才有利于匍匐莖的抽生,冬草莓種苗的繁育時期在3月到8月,這個時期若是草莓苗生長環境溫度高、濕度大,則易造成根腐病的出現,且溫度在25℃左右時,會引發草莓白粉病及其他病害蟲孳生,常見的如炭疽病、灰霉病、蚜蟲、紅蜘蛛等。
針對草莓種苗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的病蟲害,基地負責人說:“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農藥防治費,不算一筆小數目。”為幫助基地節省防治費用,提高基地整體經濟效益,在了解現階段農藥的使用情況后,小分隊提供了一些綠色高效育苗的科學建議。
氣候引起的病蟲害,譬如連續的陰雨天或高溫高濕后,小分隊建議基地應利用雨水間隔期及時噴藥,避免病害孳生。在藥劑方面,小分隊提出“保護劑+治療劑”模式,同時每次用藥都應注意交替使用。此外,還現場展示了不同藥劑如何科學配置使之不發生拮抗作用,避免其失去藥效。
圖 4 小分隊隊員和農戶交流黨的惠農政策
小分隊與基地負責人就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深入探討,了解到基地在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推廣農業技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據了解,該草莓育苗基地有150畝,每畝草莓種苗的成本在1.6萬-1.7萬元左右,主要包括母株、租地、農藥及勞務費等,每畝育苗5萬株左右,收入在3-4萬元。
圖 5 育苗基地育出的茁壯草莓種苗
2023年,該育苗基地人工投入費用達到了400萬元,育成的種苗遍布全國各地,北川及周邊地區發展了2000余畝草莓,極大地帶動了村民就近就業增收。小分隊成員表示,除了人工投入之外,基地可以嘗試拓展賽道,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探索新賽道,擴大基地影響力。科技是推動草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地也應繼續深化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未來,西南科技大學“苗”惠“莓”麗羌鄉小分隊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關注育苗基地發展,用科技力量賦能鄉村振興,讓青春在廣袤的田野上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草莓育種基地也會在科技的支持下,優化基地管理方式,向更高品質、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方向邁進,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