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榆,“興”火“鄉”傳
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積極響應共青團團中央、江西師范大學校團委有關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2024年8月1日,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情系桑榆,‘鄉’約振興”實踐隊懷揣著青春夢想、洋溢著盛夏激情,以社會實踐為橋梁,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和特點,赴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中源鄉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中源鄉,是靖安縣最偏遠的高嶺鄉鎮,位于靖安縣城西南部,坐擁贛、湘橫貫的九嶺山脈中段腹地,距離江西省省會南昌市僅114公里。經歷兩個小時的車程,實踐隊的隊員們抵達中源鄉,“平濤沃野,碧水繞田”,一副詩意棲局的生態畫卷,就這樣在隊員們眼前徐徐展開。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隊員們通過產業調研、政策宣傳、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等多種形式,以實際行動助推中源鄉產業發展。
實踐隊抵達中源鄉合影 李佳浩供圖
向外探尋,求振興之路
為了讓團隊更好地理解中源鄉的風土人情,了解中源鄉的發展歷程,切實踐行“三下鄉”活動目的,8月2日,在學院張普偉老師的帶領下,實踐隊全體隊員同中源鄉民宿協會鐘巍會長進行了深入的訪談。
通過訪談,隊員們了解到中源鄉在鄉村振興和十四五旅游發展規劃政策背景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避暑旅游,由最初的暑期房屋出租發展到后來的避暑康養民宿,由三坪村單一發展到實現中源鄉全面資源整合,各村聯動發展,真正將“涼資源”轉變為“熱經濟”,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演繹出了脫貧攻堅的精彩傳奇。
采訪民宿協會會長鐘巍 何佳供圖
“我們中源鄉20多年民宿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自由發展階段,二是蓬勃發展階段,三是規范發展階段,四是當下的品質提升階段。中源鄉旅游業的發展,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這一業態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鐘會長的話語給了實踐隊員們莫大的啟迪,任何事情從不肯能到可能,都離不開久久為功的努力。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目前,中源鄉登記注冊的民宿接待點超900家,床位數近三萬,相關從業人員達6000余人,鄉村年收入總額達到兩個億。中源鄉充分調動外部資源,終于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之路。
向內思考,聽一線心聲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為促進中源鄉避暑旅游業態向好發展,實踐隊員們面向當地游客及村民,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傾聽民眾心聲,收集民眾建議,充當起政府與民眾間的“傳聲筒”。
在走訪當地村民時,隊員們切實地感受到當地的淳樸民風,見識到村民的勤勞善良。晨光初照青山時,村子上空便已經升騰起裊裊炊煙。農家樂經營者胡阿姨向隊員們說到:“鄉鎮府大力支持農家樂的發展,路越修越好,還多了很多休閑步道和涼亭,變化可大了!以前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在家務農,靠天吃飯幾乎沒什么積蓄。現在靠著低息貸款政策家家戶戶建起新房,都經營農家樂,一起致富,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我們為了服務好游客,每天要很早起來備菜、打掃,雖然辛苦,但是有回報,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通過和村民交談,中源鄉農家樂的實際經營情況在隊員們心中更加具象化。一條條整潔的公路,一項項暖心的政策村民,把滿滿的獲得感、穩穩的幸福感實實在在地送進村民家中,同時,村民們參與旅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通過隊員們的筆尖得以記錄。
走訪調研當地村民 林佳麗供圖
來到中源鄉避暑的游客多為已經退休的老年人,在接住“銀發社會”所帶來機遇的同時,中源鄉避暑旅游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爺爺您在中源鄉還適應嗎?住得安心嗎?”“奶奶您覺得中源鄉這邊的娛樂活動多不多?會感覺無聊嗎?”“您覺得中源鄉這邊有沒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一聲聲關切的詢問中,老年游客們也樂于敞開心扉同隊員們交流。一位從南昌來的退休老人向隊員反映道:“中源鄉這地方很涼爽,非常適合避暑,交通也方便。但是路邊的公共廁所和用于休憩的長椅數量需要增加,醫療水平也需要提升。我們年紀大了,生活容易產生不便,所以希望中源鄉這邊的基礎設施能更加完善,滿足我們的需求。”
采訪老年游客 王燕平供圖
同村民和游客交談后,實踐隊員能夠更加全面地看待中源鄉的發展現狀。走訪結束后,將收集到的數據和意見建議及時以書面形式反饋給中源鄉政府,并得到高度重視。
向下扎根,破“季節”困局
中源鄉多次獲得中國十佳避暑康養小鎮、江西4A生態鄉鎮、江西特色小鎮的榮譽,以及"快樂候鳥村"的稱號。這里的的避暑旅游產業已然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典范。美中不足的是,避暑旅游的旺季僅在暑期的2-3個月,時間較短。如何打破季節性困局,讓中源實現從“夏季游”到“四季游”的轉化,是中源各方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調研過程中,實踐隊隊員深入挖掘中源鄉傳統文化,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發展不失為打破季節性困局的一大法寶。走進中源鄉書香文化園,幾位村民正在揮毫潑墨,兩側的墻上掛著村民的書畫作品和中源書法文化介紹。穿廊而過,農家書屋、乒乓球室、茶室、棋藝室、舞蹈室等一一呈現眼前,不僅供當地村民活動,還有不少老年游客參與其中。“這里原來是陳氏祠堂,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改建成如今的書香文化園,成為中源傳統文化的一大標志。”村民陳先生熱情說到。失真的文旅地并不少,但中源沒有放棄這份“真”。在這里,保護傳統文化不是簡單的標語,而是生活的韻律,是文化的呼吸。
村民書法作品 王燕平供圖
此外,中源學校的胡老師向實踐隊隊員們介紹到:“為傳承發源或潛藏于鄉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等,還在中源學校開設了軟筆書法班、鐘家武術班等,鼓勵孩子們爭作文化傳承人。”他們想要讓藝術和美進入孩子們心中,想要孩子們既能向下看,又能向上看,讓中源這片土地上的傳統文脈同孩子們產生鏈接。
實踐收官合影 黨清梅供圖
走過萬頃綠色,聽過山雨匆匆,實踐隊的靖安之行在一張張合影中畫上圓滿句點。“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實踐隊隊員表示,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讓“鄉村振興”對我們來說不再是“紙上談兵”,真正領悟到“農村天地廣闊,青春大有可為”的深刻內涵。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將持續引領青年學子投身鄉村振興一線,繼續圍繞“鄉村振興”主題開展實踐調研,促使學子們在鄉村振興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用所學專業知識為中源鄉振興發展賦能添彩,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