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淄博8月14日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要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為深入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2024年8月14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的非遺探查實踐隊前往山東省淄博市的云仙景泰藍掐絲技藝工作室,深入學習景泰藍掐絲畫的制作技藝,助力傳統技藝在新時代和新技術下的創新與發展。
景泰藍掐絲琺瑯工藝源遠流長,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杰出代表。這一制作工藝最早起源于元朝時期,在明朝景泰年間達到鼎盛,至今歷史已逾六百年。近年來,這一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在全國廣泛流傳,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云仙景泰藍掐絲技藝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經過五代人的精心傳承,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見證了中國悠久的工藝傳統,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景泰藍掐絲琺瑯藝術,源自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間,至今擁有六百年的歷史,堪稱中國傳統手工藝的杰出代表。近年來,這一工藝與現代藝術形式相融合,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云仙景泰藍掐絲技藝可溯源至清朝光緒年間,經歷五代傳承,已有百余年歷史,被譽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2022年,淄博市人民政府將其列入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彰顯其在中國傳統手工藝中的重要地位。
圖為掐絲葫蘆作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崔貴珍 供圖
應楊云老師教授之邀,實踐團隊成員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抵達了其工作場所的作品陳列室。在該處,工作人員向實踐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云仙景泰藍掐絲工藝的傳承與技術細節。該工藝汲取了傳統景泰藍工藝品的嵌絲與點藍技術精髓,其制作過程復雜而精細,涉及設計、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活、鍍金等十余道工序。最終,該工藝能在葫蘆、木板等多種材質上以金屬絲鑲嵌圖案,并采用釉料、釉沙、彩沙等材料進行點藍上色,通過精細的拋光處理,展現出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的質感,同時能夠實現磨砂、亞光、立體等多種畫面效果。
隨后,實踐團隊成員移步至創作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眾多優秀學徒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或描繪日照金山的壯麗,或展現荷塘月色的靜謐,以金絲勾勒形態,彩沙賦予色彩,生動逼真。楊云教授向在場的團隊成員闡述了北京地區宮廷景泰藍掐絲琺瑯與云仙景泰藍之間的本質區別。前者需經過燒制才能成型,而后者則采用特殊膠固定著色,前冷后熱,層次分明。云仙景泰藍掐絲畫以其制作便捷、相對安全的特點,更便于宣傳和傳承。大屏幕上展示的動畫龍形為學生們提供了參考底稿。學員們隨后運用膠水、鑷子、剪刀及鍍金鋁絲,以靈巧的手法完成了掐絲工藝。楊云教授隨后明確了上色的要求,指導學員們刮取彩沙并加水浸泡,然后滴入固沙膠。盡管表面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了對耐心和精細工藝的嚴格要求,沙量的控制必須精確,加入時更需輕敲震動,以確保其均勻平整。
圖為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崔貴珍 供圖
在學生創作的間隙,實踐隊員對楊云老師進行了深入的訪談。楊老師來自一個藝術世家,自幼受到家族中手工藝人的熏陶,從而決定繼承這一傳統技藝。作為該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楊老師不僅致力于作品的設計與創作,還通過藝術教育機構將此技藝普及給更多的人群。他不僅在校園內指導學生學習這項技藝,還積極前往各學校開展教師培訓,以及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的活動。在訪談過程中,實踐隊員注意到了楊老師兩位特殊學生的表現,盡管他們面臨表達上的困難或使用助聽器,卻依然能夠展現出更為卓越和專注的特質,生動地詮釋了“上帝為他們關閉了一扇門,必將為他們開啟另一扇窗”的哲理。
不可否認,楊老師是一位追求卓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一方面,他緊跟時代脈搏,在抖音等多媒體平臺上大力推廣景泰藍掐絲畫,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與此同時,他也不遺余力地創作貼近現實生活的作品,滿足當下社會的需求。
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楊老師憑借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構建起了美輪美奐的景泰藍藝術殿堂。制作一件精美有創意的工藝品,需要經歷繁復的工序,并且必須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精益求精、全神貫注。這正是匠人精神的體現,也是新時代青年奮發圖強、追求卓越的動力源泉,更是我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根基所在。
楊老師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不斷豐富和弘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并主動投身于非遺傳承事業中來。這不僅彰顯了楊老師高尚的職業操守,也折射出了當代青年堅守文化自信、追求文化創新的崇高理想。(通訊員:徐磊)
圖為實踐隊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崔貴珍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