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暴力:當代社會的隱性傷痕
發布時間:2024-08-05 閱讀:
通訊員 鄒新琦)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連接了全球,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一種新的社會問題——網絡暴力,也悄然滋生,成為當代社會的一道隱性傷痕。為了進一步調查當今社會中的網絡暴力現狀,2024年8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凈言”社會實踐隊在山東省蓬萊市開展采訪活動,在充分調研相關案例的同時,對當地居民進行采訪,了解他們對網絡暴力的一些看法。
近期,一起網絡暴力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一名網絡博主因為分享了自己的減肥經歷,遭到了大量網友的無端攻擊與謾罵。這些惡意評論不僅涉及其外貌,甚至對其人格進行了侮辱。盡管她嘗試通過正面回應來化解矛盾,但網絡暴力如同野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最終,這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長文,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痛苦與無助,呼吁社會各界關注網絡暴力問題,引發了廣泛共鳴。
網絡暴力,是指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惡意誹謗、人身威脅等行為,它具有即時性、匿名性和廣泛傳播性,使得受害者難以應對,且傷害往往深遠。網絡暴力不僅限于個人之間的沖突,也常常出現在對公共事件、名人、甚至普通網民的討論中。這種暴力行為,不僅傷害了個人的情感與尊嚴,還破壞了網絡環境的健康與和諧,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
面對網絡暴力,社會各界正在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政府層面,通過立法加強對網絡暴力行為的打擊,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網絡平臺也承擔起責任,加強內容審核,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對惡意信息進行屏蔽與處理。同時,社會各界呼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公眾的網絡素養,倡導理性表達,尊重他人。國家也為強化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推進并規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建設應用,加快實施網絡可信身份戰略,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近日研究起草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并于26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期望這其中的種種努力,可以為我們的網絡環境帶來一股清流,消去幾分濁氣。
對于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心理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專業心理咨詢機構與社會團體提供了心理援助熱線,幫助受害者緩解心理壓力,重建自信。學校與家庭也應加強青少年的網絡教育,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學會自我保護,避免成為網絡暴力的參與者或受害者。
網絡暴力,是數字化時代的一場無聲戰爭,它考驗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個人的道德底線。解決網絡暴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家庭以及每一個網民的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理性的網絡環境。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用愛與理解,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網絡社會,讓互聯網真正成為連接人心的橋梁,而非傷害的工具。
作者:大學生網報 來源:大學生網報
社會實踐推薦
- 醴陵之行
- 在歷史文化學院的組織下,我們進行了專業考察,參觀了淥江書院、李立三故居和醴陵陶瓷博物館,收獲頗豐。
-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