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華夏非遺,古韻悠長”以線下實踐方式,開展社會活動。實踐團隊分成若干小組,前往全國多個城市以線下采訪非遺傳承人,親身體驗非遺制作,參觀非遺博物館進行展品講解等活動來宣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一是探索非遺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教育、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社會實踐的目的之二是通過挖掘和利用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通"/>
瑤繡風華,藝韻流長
—院長學生助理團開展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中國青年網賀州8月1電(中國青年網通訊員:秦子。7月3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院長學生助理團“傳承華夏,非遺留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平桂區圖書館,參觀“大平瑤鄉40周年慶暨‘七一’‘非遺傳承·繡美瑤鄉’瑤繡展”,為游客講解瑤族刺繡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特征,感受這一古老而神秘的瑤族傳統技藝的魅力,讓更多年輕人認識這份華夏藝術瑰寶,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實踐隊員在介紹展覽活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梓健 供圖
炎炎夏日抵擋不住實踐隊員宣傳非遺文化的熱情。經過數小時的舟車勞頓,實踐隊員抵達了賀州市平桂區圖書館。此次展覽展出了60余件大平瑤鄉非遺傳承學生的瑤繡比賽作品,旨在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近距離感受到平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實踐隊員熱情洋溢,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帶著聽眾穿梭于瑤繡知識的密林,探尋瑤繡的藝術奧妙與歷史文化內涵。
瑤族刺繡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漢時期,那時的瑤族先民便巧妙地運用木皮來制作衣物。而關于瑤族刺繡的技藝,早在漢代的歷史文獻中便留下了斑駁痕跡。更有趣的是,在瑤族世代相傳的始祖盤瓠神話中,亦能尋覓到關于瑤人刺繡技藝的記載!逗鬂h書·南蠻傳》記載華南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衣斑斕”。隋唐時期已出現瑤族繡花裙。宋代瑤族刺繡技藝發展成熟,明末清初已達鼎盛。
圖為實踐隊員在介紹瑤繡作品“百花爭艷”。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梓健 供圖
步入展廳,那些圖案或繁復精美,寓意深遠;或簡約清新,自成一格,皆彰顯著瑤繡藝術的獨特魅力與無限創意。一幅名為“百花爭艷”的刺繡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實踐隊員介紹,這幅作品遵循了幾何構圖,使得畫面整齊和諧。20朵顏色各異的正方形小花圍繞著一朵八角星形大花,兩者交相輝映,共同編織出一幅絢麗多彩、唯美和諧的畫面。中央的八角星形的“太陽花”是整幅作品的靈魂。這種圖案被稱之為“盤王印”,是瑤族傳統文化的象征。“盤王”是瑤族的瑤族的始祖,其權利璽印稱為“盤王印”。相傳,遠古瑤人航海時遭遇風暴,船漂四十九日不能靠岸。瑤人在船頭祈求盤王保佑后,風平浪靜,很快得救,幾迦嗣褚詭缀螆D案記錄歷史,為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因此常常把盤王印繡進刺繡中,而太陽花的設計,也體現了遠古瑤人對光明的向往與追求。
圖為實踐隊員在介紹五色瑤服。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梓健 供圖
隨后,實踐隊員引領著眾人踏入了一場瑤族服飾的綺麗盛宴。眼前,圍巾輕舞,方巾雅致,頭巾飄逸……它們如彩虹般絢爛,交織出一幅幅生動的色彩畫卷。每一件服飾,都是瑤族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民族的驕傲。實踐隊員以溫婉的語調,為聽眾詳細解答了瑤族人民喜歡穿五色瑤服的原因:五色瑤服,不僅僅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服飾,更是瑤族人民對祖先的深深敬仰與懷念。這種服飾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依舊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它見證了瑤族的興衰更替,也承載了瑤人對過往的無限追思。而那艷麗的色彩與繁復的圖案,更是瑤人對美的極致追求。它們如同瑤山間的清泉與繁花,清新脫俗又生機勃勃,而 “盤王印”與“太陽花”圖案的巧妙結合,更是寓意深遠,寄托了瑤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憧憬。
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隊員化身瑤繡文化的傳播者,以滿腔熱忱,讓眾多踏入展覽的游客認識了這一非遺文化。在講解與答疑的交織中,實踐隊員也被瑤繡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滋養,對瑤繡的理解與感悟愈發深刻。實踐隊員通過這次活動,將瑤繡的藝術魅力與文化精髓傳遞給在每一位觀眾,讓更多人對瑤繡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理應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共同推動著非遺文化的發展,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